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新书发布会
时间:2020/05/11 01:30:26 编辑:
北京青年诗会初创于2014年,三年中举办了“桥与门”“成为同时代人”“诗歌正义”等主题诗歌活动,形成与公共空间发生关联的一系列诗学讨论,也聚集了一批在北京生活的优秀青年诗人。
《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新书发布会海报
嘉 宾:王家新、冷霜、赵晓辉、冯晏、王东东、陈家坪、张光昕、陈辉
主持人:夏可君
时 间:2017年7月8日(周六)14: : 0
地 点:单向空间·花家地店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1号尚8人文创意园D座
主 办:北京青年诗会、东方历史评论、河南师范大学华语诗歌研究中心、北京大观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媒 体:澎湃、凤凰、中国青年报、华夏时报、文艺报、作家、中国诗歌、诗生活、元知等
北京青年诗会初创于2014年,三年中举办了“桥与门”“成为同时代人”“诗歌正义”等主题诗歌活动,形成与公共空间发生关联的一系列诗学讨论,也聚集了一批在北京生活的优秀青年诗人。
《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
本诗选编选诗会1 位具代表性诗人的诗作,从诗人整体创作面貌着眼,力争体现每位诗人的特点和水准,兼顾体现诗人抱负的中长诗创作。诗选在展现诗人独特个性的同时,或可显示出某种值得关注的整体面貌:在语言自觉和现当代诗歌技巧研习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的深切接触与激烈碰撞,以及诗歌对于时代矛盾冲突的关切、介入和批判。
本诗选的出版,有助于公众了解汉语现代诗歌在现实性、思辨性和精神性面向上的突出成绩,是一本有主张、有质量、有个性的诗选。
《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
目录
序言:高处的立场,更低的碳(张光昕) 1
陈家坪
街灯 25
妈妈 26
认识人间 28
失踪的孩子 29
柔软 1
父亲
指甲 5
死亡颂歌 7
荷尔德林 9
法典 42
李 浩
5 月15 日,圣神降临节 49
上苑纪 50
去衡水途中 51
一些默示 5
风暴 55
哀歌 56
还乡 59
张 杭
我爱着…… 7
小母亲 75
海马 77
反对粗暴 79
地铁站的刷卡闸机 81
两次 8
两对 85
朝向眼睛 87
婚礼 91
论辩诗(四) 94
江 汀
他已经认识了冬季 97
“整部旧约只有一个主题……” 98
一月 100
早上,世界已经存在很久了 102
给某位不相识的隐士 104
他在公共汽车的人堆里 106
村庄陷入淤泥 108
家乡 110
我的诗从泥泞中长出 111
他在黑暗中,喝自己的茶 112
我们都在等着星辰的坠落 11
悲伤 116
苏丰雷
深夜的回信 121
微笑 122
城中村 124
在小陈各庄 126
当荒芜之后 128
擦拭 129
父亲 1 0
银色管道秘密的力量 1 1
邻女 1 2
死者悲凉的气息还在被子上滞留 1
木码头 1 5
昆 鸟
下午 145
土偶 147
劫数中的顽童 149
血慌 151
我们 154
转到自己这边来 158
王东东
与天使的谈话 169
冬日 171
长春十四行 17
给菩萨的献诗 174
民主猫 176
小堡村 177
羞之颂 179
梦歌 18
谒比干庙 185
阮籍 187
戴潍娜
面盾 19
写小说的人 195
坏蛋健身房 197
被盗走的妈妈 199
夜的政治 201
泳池里的双簧体 202
深渊边的新娘 204
格局 205
海明威之吻 207
黑色电匣 209
帐子外面黑下来 211
陈迟恩
夜的声音 215
雨水总带来死亡的气息 217
丝线 219
礼拜天的早上 220
南方的天空 222
城市慢 224
起初,她斜坐窗边 226
追纪诗 228
摩尔斯的雨 2 0
手 2 2
潭柘寺的桃木 2 4
严 彬
寡居的女人 2 7
国王的湖 2 8
一生 241
写给头镇的诗 242
伐木、鸟语与墓志铭 244
一个老人的人民广场 246
向女孩和白狗致敬的夜晚 248
精神病变日记 250
朋友啊朋友,来信已收到 252
中秋帖 254
幽暗的十三年 256
爱情 257
车 邻
短命的亲人们 259
杏花姑娘 260
癌症与农业之神 261
诊所 26
民间 264
工业和母亲 266
现代乡愁 268
麻雀的人民和少女 270
情人 272
写给不知名的鸟儿 274
挖掘机与鬼 275
车氏本家传 276
灵魂啊,我发现 278
阿 西
牧马山庄的早晨 281
游戏 282
马,或光 284
春日里 286
春歌 288
停车场边的南瓜花 289
雨 291
银行的门 29
海 295
诗人与海 297
海滨的怀念 299
孙 磊
我几乎站不住…… 01
一天比一天漫长 02
我孤立 0
橱窗 04
月29 日的黄昏 05
存在之难 06
绝境 09
经血 11
取向 1
雨夜 15
广场 16
远视 18
事实或者高处 20
编后记(陈家坪) 2
编后记
陈家坪
北京青年诗会开始于2014年,缘起只是几个诗人朋友的频繁聚会。大家出于介入公共空间、向公众发声的共同目的,三年中,分别以“桥与门—成为同时代人—诗歌正义”为主题,举办了可以称之为三部曲的诗歌系列活动。我们无意于创建什么流派、团体,甚至至今未言明一个诗歌主张。我们也总是谈到开放性,希望能与更多写诗、爱诗的朋友相会。但毋庸讳言,大家的相聚,受着彼此身上某些相近气质的吸引,差异之处也能赢得赞赏、互为借鉴,诗人们在诗会中有着一些价值的交集。三年来,密切的交往也对诗人各自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那么以保留诗人诗作的丰富性为前提,用最凝练的方式加以展现,我们将会看到一种怎样的具有整体性的面貌?在这样的尝试愿望的激励下,出版一本北京青年诗会诗人的选本,成为最紧要的事情。
出版人陈辉先生的兴趣是出版这本诗集的直接契机。经陈迟恩、张杭、江汀、苏丰雷、张光昕和我本人多次与陈辉先生交流,确定思路和方案。入编诗人的选定,则受到诗选规格体量、整体面貌的设想等因素限制。我们希望我们的选本能向公众提供一种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认知。我们也希望这册诗选是一个系列的第一本。
在编选过程中,我们成立了小组,我与张杭、江汀、张光昕负责初选和评议,再交由诗会发起人进行复议,最后提交出版社。诗选题名《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取自戴潍娜《海明威之吻》中的诗句,可谓断章取义。
卓越的诗歌选本是批评的一种。在编选过程中,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每一位诗人极为具体的写作状况。在此,我想分享几点个人的体会:第一,1 位诗人,每人只能选到10首左右的篇章,这就要求我们从诗人的整体创作上去把握每一首诗,尽管如此,很多诗人的多样性还是无法尽数涵盖;第二,选出的每一首诗都必须成立,有其完整性和独特性,因此在遴选中就难免更倾向于那些有清晰、明朗形式感的作品;第三,注重选择那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作为一个真实之人的作品,基于这种真实,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人生的态度、对情感的体验、对命运的感知和从经历所呈现的天性中透露的心智——那迷人的生发,它们有时显示为纯粹而绝对的才华;第四,我相信诗选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诗人作为个体的自我,或彼此的某种关联性,而是各自独特的、敏感的生命触角,之于我们时代境遇那血肉相连的幽微而又深远的探寻。
2017.2.21
《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封面
读《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小记(选)
刘年久
1
一本新的诗选呈现在我眼前。它区别于某一位诗人的自选集,或者一个诗人的诗集。它是北京青年诗会诞生三年后的产物(北京青年诗会开始于2014年),是它的成绩。这也让它区别于那种年度诗选、经典诗选。那么,我们是否可将它理解成一个流派在某一阶段的结集?在本书的《编后记》中,陈家坪写道:“我们无意于创建什么流派、团体,甚至至今未言明一个诗歌主张。我们也总是谈到开放性,希望能与更多写诗、爱诗的朋友相会。”因此,将本书视为一个流派在某一阶段的结集的想法并不成立。那么,这本诗选和北京青年诗会的关系应作何理解?
同样是在《编后记》中,我读到这样的话:“大家的相聚,受着彼此身上某些相近气质的吸引,差异之处也能赢得赞赏、互为借鉴,诗人们在诗会中有着一些价值的交集。三年来,密切的交往也对诗人各自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于一种展示北京青年诗会诗人创作“整体性面貌”的愿望,于是才有了这本诗选。
我之所以如此关注这本诗选的特殊性,是因为北京青年诗会这个花园没有主人,它是一个敞开的文学空间,有点像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是光明和真理自行发生的敞开与遮蔽之所。它不能称为组织,也不同于行业协会,甚至不是社团,它没有自己的章程、文学宣言和刊物。如此,当我们把眼前这个事实推远,带着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目光回头凝视这一奇迹时,我们竟会不由自主地感叹编这样一本诗选是如何可能的?
在事物的开头,它是繁盛的、生机勃勃的、充满生命力的,在北京青年诗会“初世”的开头,它也留下了这样斑斓缤纷的印迹。星子一样散落在北京城四处的知识青年,在同气相求的理想感召下被拢集在北京青年诗会这一“造物”的名义下,究竟还能走出多远?“集体”一词在20世纪的历史中带来了一连串的大灾难,“个人”遂从历史的废墟上站立而起,但很快就被消费主义和后极权主义的幽灵俘虏。个人为了捍卫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宁愿蛰伏在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的阴霾中抑郁或无聊。人的价值和意义一直处于散场状态。如 衡“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当前的局面下,北京青年诗会主要被一种“五四以来的青年精神”所激励而延续,这带有理想主义者的浪漫 ,而 是无法绵延持久的。如老子所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那种上好的状态。尽管他们依次走上了穿过“桥与门”——“成为同时代人”——维护“诗歌正义”的道路。
我记得在几个场合,张光昕都提到建立“诗歌共通体”的设想。我注意到他使用的是“通”而非“同”,“通”有“通感”“交通”之义,可以“同”可以“异”,只是说它保持了一种“通”的可能,可以对话,可以被理解,甚至可以来往,形成亲密的知识友谊。与此同时,每个写作者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这或许正是一种向未来无限延伸并把现在保存到未来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愿意说是“桥与门”“成为同时代人”“诗歌正义”这些关于“人的存在”的话题,引领和团结了北京青年诗会的诗人,而非在“北京青年诗会”这一名义下这些诗人才主动集结起来形成诗坛上一支新的队伍。他们无意通过制造概念来企图获得诗坛话语权,他们实在只是想做一些平凡的事。正如陈家坪在《桥与门——北京青年诗会诗人访谈》的序中所说:
北京青年诗会应运而生,青年诗人们团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去做一些有建设性的,有价值的诗性工作。他们处于这个大时代的时运当中,各奔前程,但诗性工作会为他们留下一份真实的生活与友谊。他们基于一个公民的公益心,一起做有功德的事情。每个人有自己的便利条件,事无大小,依具体条件做相当的事,惟饱满,求充实。分内之事,积少成多,自然生成奇迹。
在上面这篇具有文学宣言性质的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那种强烈的主张“介入文学”的观念。比如:
诗人必须处理事件,第一时间把当下发生的现实事件从时空里间离出来,使之具有文学主题的形式与内容,结合相关的社会文明构成一个伦理价值系统。诗人必须是一个行动者,践行自己的语言。
如果说一个时代呼应一种文学,那么作为写作者就应该找出那个文学可为的空间。这即是说,作为写作者,我们能以文学(诗歌)的方式为一个时代的公共生活做些什么?这里不是在强调“文学的义务”,而是说在“时代生活”与“人生在世”这两个维度的交叉点上,我们写作者利用“文学的权利”能去主动做一些什么。这也不是把文学当作工具的那种市侩看法,而是说当文学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时,我如何使用这个表达的权利,以成全我的天命所要求于我的那些事。
《在彼此身上创造悬崖》购链接:
(:王怡婷)
清远白斑疯医院六安好的白癜风医院
月经有淤血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