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文学史写作的智慧和个性

时间:2020/07/20 12:25:51 编辑: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年届七旬的古远清教授堪称文学研究界的劳动模范。多年来,他勤奋笔耕,在当代文学批评史、诗歌史研究领域上下求索,一连出版了一系列当代文学专题史——《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台湾当代新诗史》《香港当代新诗史》,加上最近出版的这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可谓硕果累累,令人钦佩。而《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的问世,则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新探索。

对于大陆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已有汗牛充栋的成果。关于台湾文学史的研究,也有了十分可观的收获。然而,由于1949年以后两岸政治与文学发展道路的迥然不同,如何写出两岸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写出两岸文学的整体感来,却是一个至今仍难以解决好的难题。现在,这部41万字的《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为解决这难题提供了可贵的成功范例。

常见的文学史写作最好挂个小号已经有了难以逾越的模式——从时代背景到作家作品介绍和文学得失评述,等等,而这部“关系史”却有意超越那些模式,在两个方面尝试将文学史写得更富有智慧和生动的风格来。

一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发掘、梳理,剔发两岸不同政治语境之下作家命运的许多惊人相似之点,以及文坛笔战中争鸣话语的相近,这样就揭示了文学命运的异中之同。比如,尽管两岸在漫长的历史阶段政治对峙、文学发展的道路很不一样,但由于“同文同种”,在文艺斗争中就难免产生“主旋律”好像不同,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却非常相似的奇观。例如“大批判声中的两岸文坛”一节就以大量史料证明:“两岸都有政党制定的以政治为主导的文艺政策。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为摈弃异端的声音,两岸于1950年代至1970年代开展过一系列批判作家作品的文艺运动。虽然批判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但有时在抨击对象上表现了惊人的一致,如两岸同批三十年代文艺。”第 5页长期被大陆评论界冷落的张爱玲就因为作品不符合国民党的政治需要而被禁止传播,左右翼文人在排斥张爱玲这一点上的“惊人的一致”,因此而耐人寻味。这样的研究体现了作者的深刻目光,并给人以深长的启迪:在看似水火不容的意识形态、文学主张的深处,为什么也会有那么多匪夷所思的相似之处?发现这样的“异中之同”,足以催生我们对文化奇观的研究。除了两岸文学的关系以外,文学史上其实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奇观:具有不同政治理念的人会鬼使神差地喜欢同一种文学主张;而属于一个文艺堡垒中的同仁则会莫名其妙地同室操戈……在这些奇观的深处,有微妙的人性之谜,从不和其它小狗玩耍有深不可测的利益争夺,也有黑格尔指出的“理性的狡黠”。写出那微妙、激烈与狡黠,就写出了文学史的一言难尽。而有了这样的眼光,也就自然远离了浅薄、僵化的思维,无聊、可笑的争吵。

二是在历史的叙述中时常穿插一些生动的细节,从而使历史“活”起来。古先生一直注重发掘史料,并善于以寥寥数笔将那史料穿插于书中,这样不仅还原了历史的生动,读来也颇有趣味。例如在“台湾文坛怪象掠影”一节中,就披露了台湾的“文艺总管”张道藩的“反共文学”歌词《老天爷》居然也被“警备总司令部”禁止的奇观,原因竟是因为在台湾,“‘老天爷’几乎是‘老总统’的同义语”第100页;还有“一位思想僵化的老者居然从秦松的现代画中看到有‘打倒蒋介石’的暗语”第102页……也足以使人想起“文革”中“四人帮”和红卫兵在文艺作品中别有用心地仔细查找“反动文人”的“罪证”的荒唐笑谈、血腥往事。由此可见,植根于高度紧张的战争心态之中的“大批判”是多么地可怕又可笑!而在介绍去台的东北作家孙陵的创作之余,也笔锋一转,写他的“先知先觉”,读来自然很有味道——

在台湾戒严还未解除时,有一次他在和王鼎均一起路过某大学的蒋介石铜像旁时说:“在我们有生之年,这些玩意儿都会变成废铜烂铁,论斤出售。”又有一次,他郑重地告诉王鼎均:“不久以后,台湾话是国语,叫你的孩子好好说台湾话。”陈水扁主政台湾后,孙陵的这些预言已完全实现。

这样的细节叙述足以写出作家的个性和历史的奇特来。无论是写出耐人寻味的政治的殊途同归与文学的微妙、理性的狡黠,还是努力还原历史的生动与有趣,这本书都给了我们宝贵的启迪。文学本来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学史的写作也应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对史料的非常熟悉和对文学史的独到发现。就在此书出版前仅仅两个月,古先生还出版了《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另一本独立编撰的《台湾当代文学事典》也即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期待他登上新的高度。

长春妇科医院哪家好
盘锦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惠州白斑疯医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