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穿越海峡的文学风
时间:2020/07/18 02:08:29 编辑:
201 - 中国文化报作者:赵凤兰 周梦蝶余光中杨牧揭台湾6位华语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
时隔20年,《他们在岛屿写作》用影像记录了台湾1960至1970年代崭露光芒的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分别聚焦了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杨牧6位文学大家。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看到民族的语言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宝岛台湾吹来的这股穿越海峡的文学之风让人顿感清新。
5月25日起,台湾文坛重要的文学记录、影坛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电影纪录片,在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陆续放映。6部影片娓娓道来,用纯净优雅、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感伤的叙事风格记录了宝岛台湾6位华语文学巨擘在文学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及成长轨迹,这是台湾文化人和影视人以灵魂守护者的身份对文学的一次集体致敬。
通过银幕了解小说家和诗人的情怀
早在199 年,台湾就制作过大型电视纪录片《作家声音》。该片摄制组跑遍了大陆所有的地区,寻找熟悉的大陆作家 朱自清、巴金、老舍、曹禺、冰心等人,如果他们还活着,摄制组就采访他们,如果过世了,就采访他们的学生和后人。后来这部纪录片在台湾电视台反复播出,引起很大反响。时隔20年,《他们在岛屿写作》用影像记录了台湾1960至1970年代崭露光芒的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分别聚焦了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杨牧6位文学大家。这6位作家中除了《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过世外,其他5位虽年事已高,却依然活跃在华语文学界。原以为这样具有艺术和史料价值又偏冷门的影片会票房不佳,没料到在台湾及香港都跻身商业院线并引起观影热潮,以为放映两周就得下线的影片最后足足上映了两个月,受到大批影迷和文学青年热捧。
我们拍摄这些影片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做一件非商业性的推广文学的事情,让观众通过大银幕了解剧中小说家和诗人的情怀。 《他们在岛屿写作》制作人廖美立告诉。影片出品人童子贤也表示: 我们在岛屿以镜头记录自己的文化活动,决不会让文学记忆消失。
岛屿 系列电影从2011年上映到现在已经有两年时间,不仅在台湾和香港上映以后广受好评,还在国际各类影展上获得了多个大奖。其中《朝向一首诗的完成》获得201 年休斯顿国际影展 影视制作艺术与文化类 铜奖,《两地》获得201 年休斯顿国际影展 电视制作教育类 铜奖,《如雾起时》获得201 年休斯顿国际影展 影视制作文化类 白金奖,《逍遥游》获得201 年休斯顿国际影展 影视制作成人教育类 金牌奖,《寻找背海的人》获得201 年休斯顿国际影展 影视制作自传类 金奖。
信息时代,年轻人离纯文学越来越远
《逍遥游》追随余光中夫妇的脚步,牵引出诗人的乡愁、文学启蒙、写作风格,以及所走过的那段中西思潮交汇澎湃的岁月;《如雾起时》从失落的第一本诗集切入郑愁予的生命,重温了诗人所处的那个 煮酒焚叶,星座聚首 的烫热年代及诗人任教于一百个媳妇儿全跑了 悲剧耶鲁大学后的淡定与博观;《化城再来人》借用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隐喻其一生的风景,在日常生活中穿插映射其思维、修行及写作;温知仪导演的《朝向一首诗的完成》从杨牧朗诵的声音开始,逐渐展开对于一个庞大文学生命的追索;林靖杰执导的《寻找背海的人》以年轻小说家寻觅的踪迹,串起王文兴的文学生涯,展现了一个信守文字信仰、认真对待写作、以缓慢换取深刻的文学身影;由杨力州导演拍摄的影片《两地》横跨两岸,循着林海音享誉文坛的作品《城南旧事》的脚步,探寻 台湾文学之母 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担当。
在这个点鼠标、刷微博成风的信息时代,很多年轻人离文学特别是纯文学越来越远,台湾文化界通过文学电影的形式,重现了台湾文学的群貌,唤起了大众对文学的热情。尽管这6部文学电影未能进驻大陆的商业院线,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这两家以文艺著称的影院公映时,仍然引来不少影迷和文学青年的追捧。
为了让台湾文化大师和导演们不虚此行,也让更多大陆观众和文学爱好者通过与台湾文化精英的互动了解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内核,主办单位除了邀请这6部电影的主创与文学大师们在影院与观众进行互动外,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岸 文学 历史 记忆 主题沙龙,陈晓明、王家新、叶锦添、欧阳应霁、李多珏、朱学东、叶匡政、卫毅、刘杨、李二民等国内艺术界、文学界、思想界的人士与台湾学者面对面,进行两岸华语文学、电影以及文化的深度交流。
担任交流活动主持人的是台湾诗人、《联合文学》前总许悔之,他表示,这6部承载着文学大师创作灵魂和精锐导演生命追寻的影片,将推动华语文学界的对话与思考,重现华语文学的历史记忆,点燃文学爱好者的 与梦想。
台湾的书店,文学著作被摆在最显著的位置
这是台湾文化人用影视的方式记录下一群了不起的文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学时代。 教育部 长江是“悲情牌”帮助陈水扁成功掌握了台湾人同情弱者的心理学者 特聘教授陈晓明感慨地说, 台湾学者对待文学的严谨和认真让人感动,这是一次对文学的致敬和召唤。
诗人王家新多次去台湾,他对台湾同胞对于作家和诗人的敬重深有感怀,他说: 每次光顾台湾书店,发现诗歌等文学著作都被摆在最显著的位置,这说明台湾很注重文学,他们以对文人的敬重来延续自己的文化传统。包括这批细腻唯美的电影纪录片的出炉,也和台湾的文化局面和氛围有关,这些文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将化为数代人生命的文学记忆。
在北大中文系教授龚鹏程看来,古典文学在台湾有很强的根基和生命力。大陆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的高等教育体系里才出现现代文,而台湾很早就活跃着大量的诗社等文学组织,此外,台湾文学在出版界也有重要的地位。
文学代表整个文化的灵魂。胡适于五四运动时曾撰文道: 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的国语。 而作家就是文化灵魂的守护者。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看到民族的语言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宝岛台湾吹来的这股穿越海峡的文学之风让人顿感清新。(中国文化报201 年06月1 日)
鹤岗白斑疯医院亮甲治灰指甲管用吗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