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如何书写死亡
时间:2020/05/10 04:44:18 编辑:
死亡于他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死亡从始至终,都是其小说永恒的主题
马尔克斯小说的各国版本
拉美文学大师加布里埃·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 a M rquez)在墨西哥城逝世,享年87岁。这一次,马尔克斯终于与死亡直面交锋,然而依存现世的我们却永无法看到他对这一刻的亲笔描绘。
不过,在马尔克斯的小说世界中,他与死亡已有过太多次“谋面”,甚至可以说,死亡从始至终,都是其小说永恒的主题。
《百年孤独》、《死亡三叹》、《死亡联想曲》、《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有人弄乱了玫瑰花》、《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枯枝败叶》、《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等著名篇章都给予了死亡主题绝妙的一笔。死人们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死而复生,抑或一次又一次地死去,如《百年孤独》中的墨尔基阿德斯或《死亡三叹》里的男孩。马尔克斯对生死界独特的观念,一部分来自阿拉卡塔卡的古老印第安文化,形式上也可能授之于胡安·鲁尔福,但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他本人完全基于周遭现实而又超越现实本身的敏锐感知,尤其是在对于死亡的各式描绘上,文学史上难有人媲美。
《死亡三叹》之起死回生
他在1947年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死亡三叹》(La tercera resignaci n,原意为“第三次叹息”)就开始了对死亡的关注。小说讲述了一个男孩儿的三次死亡。第一次死亡是七岁死于伤寒,但母亲借助一种复杂的维生系统让他如活死人一般地维持生命,他在一口大棺材里被悉心照料到二十五岁 接着便是第二次死亡,他的身体忽然不再生长,肌体腐烂的气味四处弥漫,“他知道自己现在是真正地死去了,只有他才能感到的微弱的脉跳从血管里消失了,他觉得自己笨重起来。”更可悲的是,母亲这次也对他彻底失去了希望,他深深体验到被人遗弃和任命运摆布的无奈,只能独自面对这第三次死亡 真正的、取消一切的死亡。男孩从脱离了实体的通感中探析着死亡来临的程度,在马尔克斯这类小说中,他擅长用昆虫气味、花香、福尔马林之味等一些实在物的嗅觉记忆或参入听觉来调动出对死亡的敏感洞悉。
“他可能已经去世了,因为他对一切都清清楚楚。他依然能感受到身边静静的生活,能闻到从打开的窗户里飘进来的香水草温馨的香味和房间里的另一股 气味 混合在一起的那种味道,能清晰地听到水在慢慢流到池塘,蟋蟀正躲在墙角里放声歌唱,以为黎明还在继续。”
《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之无解死亡
另一部短片小说《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则体现了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参议员对死亡颇具理性且讽刺意义的思考。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参议员为自己虚伪的演讲和政治生活感到厌恶:“我们必须战胜大自然,我们再也不愿意成为祖国的弃婴,成为没有水喝,没有房住,得不到上帝保护的孤儿,成为自己土地上的流放者。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将成为伟大的、幸福的人。”他一度打算借助爱情的力量摆脱死亡的恐惧,可惜美丽的劳拉那上了锁的下体却又彻底关闭了他通向生命的最后一道大门,绝望的参议员只好独自地、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于是她让他靠在自己的肩膀上,眼睛注视着玫瑰花,而参议院则紧紧抱住她的腰部,因为害怕,把脸藏在她那散发着香味的胳肢窝里。他多么希望就这么死去。半年零十一天后,他与劳拉·法利那艳遇的丑闻将会遭到人们的指责和憎恶,而他本人则将为未能占有劳拉而哭泣。”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之如死之生
马尔克斯小说早期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以更细腻的手法触及到了死亡的主题。上校在现实中儿子的过世与活着的无望中体会着或隐或现的生活的真旨,了无生气的日常生活:
他妻子火了。
“在此之前,咱们吃什么?”她问,并揪住上校的睡衣领子,使劲地摇晃起来。
“你说,咱们吃什么?!”
上校花了七十五年 他整个生命中一分钟一分钟加起来的七十五年,才等到了这一时刻。他觉得自己变得纯净、清醒而又不可战胜,于是回答道:
“吃狗屎。”
《霍乱时期的爱情》之爱情与死亡
马尔克斯曾说:“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就是没有为爱去死。”爱情与死亡如何互相超越?这也是《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主题。“一对男女疯狂陷入热恋,却因为二十岁太年轻而不能结婚;等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雨沧桑,却因为八十岁太老而不能结婚。”马尔克斯如此描述这个故事。
“他们经常谈起它,一同承受着时间流逝的痛苦,可无论他,还是她,都无法阻止这不可逆转的岁月洪流。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以一种毫无意义的热情热爱着生活,他爱大海,爱爱情,爱他的狗,也爱她。随着死期临近,他越来越向绝望屈服,就仿佛他的死并不是当初由他自己决定的,而是无情的命运使然。”
《百年孤独》之永恒的死亡
而《百年孤独》则将死亡的主题提升到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百年的苦难之上。在这里,作家已经完全从个人死亡的痛苦体验中脱离了出来,而以一个 满怀的政治家的姿态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与现实:个体死亡外化为小镇的灭亡,作为一个沉重的背景出现在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和马贡多的许多人都曾为挽救马贡多死亡的命运作过努力。奥雷良诺上校最初就是为正义和公理走上了战场,从沼泽地来的尼卡诺尔雷依纳神父曾想借助宗教来拯救人们堕落的灵魂。这一切都没有挽留住马贡多走向没落的脚步,但是不管结局如何,人们毕竟斗争过、努力过、生活过,这就是对死亡最好的回答。
“他曾努力想系统地总结这种死亡的预兆,结果却是枉费精力。这些预兆突如其来,发生在清晰得异乎寻常的一闪间,它们象瞬息即逝而又确凿无疑的一个信念,但却无法捕捉得住。有些时候,它们来得那么自然,在未付诸实践之前,他都不把它们看作预兆;而另一些时候,它们是那样明白无误,却没有兑现。它们经常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迷信的冲动。但是,当他被判了死刑,人家问他临死前有什么愿望时,他却毫不费力地辨认出这个预兆,并受到启发,作了这样的回答:我要求这个判决在马贡多执行。他说。”
(:王谦)
来宾白癜风医院有哪些老年病内科
金华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
-
-
[p]3月31日三亚商品房签约87套 签约均价一万七[-p]
浏览:41 2020-07-02
-
-
洛阳国庆节假期火车票已开售确定行程就赶紧
浏览:44 2019-07-16
-
-
多伦多大规模枪击亲历者叫路人滚开向路人开
浏览:38 2019-07-16
-
-
共享行李柜需求场景多
浏览:20 2019-07-15
-
-
云南大理州15分钟内连发两次4级以上地震
浏览:68 2019-07-15
-
-
七千吨雪造雪场非洲大陆第一家在炎热埃及体
浏览:20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