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2017年布克奖揭晓

时间:2020/07/17 01:48:09 编辑:

今年59岁的桑德斯此前以想象力丰富怪诞的短篇小说闻名国际文坛,曾出版六部小说集和不少作品,包括已译成中文的《十二月十二日》。

乔治·桑德斯在颁奖现场

根据布克奖官消息,凭借一本《林肯在中阴界》,美国短篇小说家乔治·桑德斯获得了2017年的布克奖。

今年59岁的桑德斯此前以想象力丰富怪诞的短篇小说闻名国际文坛,曾出版六部小说集和不少作品,包括已译成中文的《十二月十二日》。他曾获得欧·亨利奖,笔会/马拉默德奖、弗利欧文学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今年,他被期待以久的首部长篇《林肯在中阴界》一出版便备受关注,得到诸多媒体好评,被认为是角逐布克奖的热门作品。

布克奖作为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上最具重量的文学奖之一,每年颁奖前后都能引起众多关注。获奖作者则名利双收,历史上也不乏一夜之间咸鱼翻身的例子,比如像拉什迪这样的。既然是这么重大的奖项,其评审过程也肯定不是小打小闹,各种扯皮打架的事儿也是层出不穷,甚至还流传出灰色交易的消息。布克奖40周年纪念的时候,英国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还举办了一次回顾展,其中爆料了这几十年间布克奖诞生过程里的各种波折和轶事,一次性满足了围观群众的窥私欲,令人眼界大开。一方面我们被这些八卦所吸引,一方面也为英国人的率性和坦诚而赞叹。

1960年,第二次离婚不久的索尔贝娄

1971:撩人的索尔贝娄

大名鼎鼎的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曾经在1971年前后担任过布克奖的评委。众所周知,索尔贝娄风流成性,一生结过5次婚,情人更是无数,即便在这样重要的场合里,和女评委之间的互撩也是按讷不住的事情。女评委弗拉瑟就遭遇了贝娄的调戏。

有一次,他们开完会,一起拼车回家,在车里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贝娄突然凑到她身边,问了她一句:“弗拉瑟女士,有人说过你长得很漂亮吗?”弗拉瑟吓了一跳,她早就听闻这位大人物在这方面的名声,正考虑着怎样回答才幽默、挑逗又不失得体,结果贝娄马上缩回了脑袋,调整好姿势,回到刚才的位置上去了。弗拉瑟还摸不着头脑,旁边的贝娄已经闭上眼睛,开始打起了瞌睡。好像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贝娄一直睡到了目的地,要下车的时候,他才突然睁开眼睛,笑着跟弗拉瑟告别。弗拉瑟这才意识到自己被耍了一道。

1971年布克奖的获奖者是奈保尔。但是在当时来说,担任评委的贝娄无疑是更大牌的那一位。布克奖组委会在“伺候”贝娄这方面可谓是费劲心机。从美国飞到伦敦,贝娄就向组委会点名自己要住进昂贵的丽兹饭店。尽管经费紧张,但组委会还是满足了贝娄的要求。可事情还没完,有一次,某一个负责人在傍晚突然接到了贝娄的:“为什么从我那个房间看不到格林公园的景色?”贝娄这样质问他。

1978年布克奖得主爱丽丝·默多克

1978:“黑马”爱丽丝·默多克

1978年凭借《大海,大海》而获奖的爱丽丝·默多克在当时已经算是英国文坛的大腕了,可自从1969年她第一次被提名,十年间屡进短名单,布克奖却迟迟颁不到她的头上。是个人都着急啊。这不,到了1978年,布克奖的评委会终于找了个机会,把奖颁给了她。说是机会,其实过程颇有波折,也相当幸运。

那年包括《大海,大海》在内进入终审的那些作品里面,五位评委各自确定了自己的首选作品,谁都说服不了谁。这样的情况在评奖历史上也很少见。最后大家吵架吵累了,有人就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就是大家都不必选择自己的首选,退而求其次,第二喜欢或者第三喜欢的都可以,最终能够得出一个平衡的结果。

但是评委之一的德文特·梅立马提出了反对,他认为,如果选出来的获奖作品不是他们任何一个人的首选,那这个奖也就没什么意义了。他力推自己的首选,就是默多克的入围作品《大海,大海》。“请各位再仔细斟酌考虑,如果这部作品还不能打动你们的话,”他说,“那我将退出这轮评审。”恰好默多克这部小说也是另外一位评委的第二选择。于是大家一起重新审视这部小说,最终一致决定把奖颁给默多克。这算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而默多克也算是赢得相当惊险了。

1981年布克奖得主拉什迪

1981:一举成名的拉什迪

在布克奖25周年的评选“布克中的布克”中,拉什迪的《午夜之子》获得了票选的冠军,在40周年的评选里,又毫无争议地当选为“历年布克最佳小说”,可以说,拉什迪的这部小说已经成为了世界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他本人也通过这部小说一举成名,跻身世界文坛巨擘之列,但当时作为文坛新秀的拉什迪,凭借一本惊世骇俗的《午夜之子》,能赢下当年评奖过程的拉锯战,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在《午夜之子》之前,拉什迪出版过一本长篇,但反响寥寥。但他的这部小说甫一出版,无异于给文坛投了一枚炸弹。“午夜之子”这一题名出自他的虚构:1947年8月15日午夜,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宣布独立,就在零时至一时之间,印度全境共出生了一千零一个婴儿,其中有五百八十一人活了下来,这些与新国家同时诞生的孩子就是“午夜之子”。由于这些孩子诞生于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时刻,他们都获得了某些神奇的法力,有的能任意变化,有的能穿越时空……主人公萨里姆·西奈就是这些有神奇法力的孩子当中的一个,他有一个巨大的鼻子,能看穿人类的内心和灵魂。显然这种想象和变形只是拉什迪触及现实和历史的方式,在这部小说里,他对当权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调侃,尤其是对英迪拉·甘地政府实行的紧急状态法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因而被印度当局禁止在国内发行。

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打败了1981年布克奖的其他竞争者。这个竞争者阵容可谓是华丽:穆丽尔·斯帕克、伊恩·麦克尤恩、多丽丝·莱辛、D.M.托马斯,还有另外几位文坛名宿。这年算是布克奖的“大年”,不管是谁得了奖,也没有太大的争议。在其他人的赫赫大名笼罩下,拉什迪只能算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名不见经传、属于那种和大咖站在一起瑟瑟发抖的小角色。但布克奖令人称道之处就在这里,它不看人,只看作品。在终审阶段,5位评委分为两个阵营,一边支持拉什迪,一边支持D.M.托马斯,两边相持不下,2比2平手的时候,最后一位评委赫米昂·李把票投给了拉什迪,最终拉什迪以 比2的微弱优势胜出。赫米昂·李对此记忆犹新,当拉什迪被宣布胜出的时候,支持托马斯的其中一位评委痛苦地流出了眼泪,不断地叹着气,抽泣着,拉开门走出了房间。那扇被拉开的门给赫米昂·李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想着,属于拉什迪的时代就要来了。书商要冲过来了。世界的大门给拉什迪打开了。

198 年布克奖得主库切

198 :拉什要选最好的迪和库切的决战

获得布克奖后,拉什迪一跃成为英语文坛最炙手可热的新星。198 年,他再度入围了布克奖的终选名单。这一年,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库切。这次对决里,命运像是再一次轮回。这一次,拉什迪在名气上占尽上风,库切则是崭露头角的underdog(下狗),扮演的是上一次拉什迪所充当的角色。库切的创作道路起步晚,此前也就出版了三本小说,反响也一般,距离日后的文学奖还有光年般的差距。布克奖在这里就充当了升级神器的作用。在这届拉什迪和库切的对决里,一位女性反而成了最大的焦点,抢走了最多的流量。她就是当时担任评委会主席的费·威尔登。费·威尔登拥有投决定票的权力,两人的对决相持不下的时候,她听取了两方的意见,最终把决定票投给了库切。

结果出来之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因为公众都不愿意相信库切能打败拉什迪,人们更倾向于拉什迪拿奖。在一次发布会上,费·威尔登在解释她为什么投出这一票的时候,开玩笑说:“这次我可没有让我丈夫帮我做决定。”她是女权主义者,这句话其实是反意的嘲讽,但传出去后,就变了味儿,大家都以为她没有真正的判断能力。后来,颁奖的时候,她在演讲里又提到了出版社总是找各种各样理由来盘剥作家的事情,结果激怒了在场的出版商协会主席,这位60多岁的老头朝台上冲了过来,作势要揍她一顿,但还好老头没有失去理智,知道不能打女人,所以旁边的经纪人就糟了殃,生生挨了几下老拳。

1994:灰色地带

虽然说,布克奖的评选过程相对公平公正,但只要涉及到利益,就总会有不可言说的东西。毕竟你想想,这么重大的世界级文学奖,一旦获奖,对于个人的促进和收获是多么巨大!因此,为名为利而钻破头,就再正常不过了。

1994年布克奖的评委詹姆斯·伍德,就曾发誓再也不担任任何小说奖的评委,他说每个评委都有自己喜爱的小说,而且要说服别的评委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说,这从根本上就是不能实现的事情。

有一天他接到了这样的:“我知道你特别喜欢小说X,你也知道我特别喜欢小说Y。如果这两本书都能进短名单该多好啊!对不对?这样吧,你投Y一票,我也投X一票,如何?”

伍德称所有的短名单和获奖作品,都是这样选出来的。虽然他对当年的获奖小说詹姆斯·凯尔曼的“How Late It Was,How Late”很满意,但他却对整个过程中的勾心斗角和政治把戏十分痛恨。

不过,总的来说,布克奖的评委们尽管常常因为对具体小说的喜好不同而争得不可开交,但他们大致认同一条准则:文学奖的意义,在于推介读者平时不太会注意的好小说、好作家,大牌作家不需要拿奖,对他们来说,名声早已奠定,拿奖不过是增加些身外之物而已。所以,布克奖应当雪中送炭,而不必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的文学奖应该要考虑的事情吧。

文章来源:楚尘文化

(:王怡婷)

南充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鹤壁治疗白斑的医院
怀化治疗白斑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