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大佬喊话不怕调控如何在上海做一家成地漏

时间:2020/11/09 14:06:56 编辑:

地产大佬喊话不怕调控 如何在上海做一家成功的房企?

态度盛会、IP云集。大佬观点碰撞,洞见房地产未来。

3月23日,在2017易有态度城市峰会现场,融创中国履行总裁上海区域总裁田强、万科团体一等副总裁张 海、仁恒置业执行副总裁王晞、正荣地产副总裁肖春和、中城*执行总裁张 海泉、上海致颢*董事长赵男男、东原地产上海公司总经理耿旻黎,7位上海滩的老司机和小鲜肉现身圆桌论坛,共谈企业的沉淀积累,个人的独特经历以及对未来的价值思考。

那末问题来了!

面对去年开始的政策调控,7位大佬谁“方”了?

地产下半场,房企不转型一定会“狗带”吗?

作为上海滩的老司机和小鲜肉,他们有哪些“史料”被扒出?

面对调控谁怕了?

“说不怕的人是职业经理人,说怕的人自己是老板”

从第1轮政策调控开始到现在,楼市共经历了64轮调控。从去年开始,各地楼市调控政策又开始此起彼伏。宏观调控之下、风起云涌之时,房企该以何种姿态应对?

对此,7位大佬手执提板,各自亮出态度。有意思的是,只有赵男男一人在提板上写下了“怕”。

— 王晞 —

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这里说不怕的人都是职业经理人,说怕的人自己是老板。政策变化老板*怕,如果职业经理人都喊怕了,我们就下课了,所以我们得喊,不怕。政策永远都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剑,我们必须去面对。

— 赵男男 —

我怕!入行时老板(吴亚军)说过,企业再大也是企业,政府再小也是政府。它掌握了我们所有人的命运,所以怕。

— 张 海泉 —

活着*重要。之所以不怕,是由于作为*商只要在市场里找到好的*机会就可以了。

— 张 海 —

不怕,因为怕和不怕政策都在。调控的当下,虽有新的变化,但地产行业还是很有希望的。

— 田强 —

市场基本面在那里,主要还是敬畏市场。第2是面对它。

— 肖春和 —

我不怕。只要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调剂好自己的定位,没什么可怕的。

— 耿旻黎 —

政策调控手段非常市场化,开发商愈来愈自律,从这两方面来说,面对政策调控,我的结论是不怕。

下半场企业转型秘籍是什么加之此次事故令今年底获得更高等级矿石的计划推后?

“房地产下半场是从卖到营。”、“上半场下半场之说是捏造出来的。”

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房企不能再靠老脸(造楼卖房)吃饭,欲打破惯性寻求转型。但如何转型、往哪个方向转型,房企真的想好了吗?

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当中,各家企业洞见了哪些不为人知晓的先机?

— 王晞 —

房地产下半场是从卖到营。现在还是一个卖的时期,所以卖要有卖相,如果没有卖相,他人不会买。营是什么?是要抓到客户痛点。

24年中,仁恒随着城市升级、产业变化,演绎了三部曲。仁恒在上海做第1个项目时,谁都不接受精装修,也没有人知道地暖是什么。虽然现在看来很常规,但在90年代却难以想像。

十年过后,仁恒做的第2个动作是转型,即看准城市运营,瞄准未来可预期的土地目前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匮乏。这实际上是一次从住宅开发商向城市运营商转变的转型过程。

现在进入到运营时代。当成为一个片区运营商,*重要的在于如何管理好这片土地。这是目前仁恒正在打造的核心价值。

— 赵男男 —

上半场下半场之说是捏造出来的。有上半场就要有下半场,还要有中局,所以提上下半场为时过早。

真正的转型既是一个大概念,也是一个非常实在的、很小很具体一些选择和行动。转型、升级真正核心是需求。有一些需求已经显化出来,有一些需求还有待于去发觉。

— 张 海 —

城市变化发展经历了分化、升级、转型。过去五年来,万科在上海实践相当大一部分是升级,有一小部分是转型。

比如万科的养老业务中,嵌入式养老和即将发布的集中式养老,是转型。尽管商业模式不清晰,实验速度不匀速,但实践成果给人以启发和思考。转型,你可以不做,但不做会有问题。由于客户需求已经多元化。

— 田强 —

变化周期越来越短,愈来愈激烈。掌控中周期,是融创一直以来一个基本的原则。

在业务方面,融创将做以下三件事:第1,积极主动地面对机会,保证上海的增量份额。第2,紧跟潮流,提升基本产品能力、服务能力。第三,储备气力,关注下一步机会。

— 肖春和 —

在城镇化不断推动进程当中,改善型客户需求增多。正荣想抓住房地产行业的细分市场中改良客户,做好改善转型。

— 张 海泉 —

作为一个*方来说,*关注的是企业长治久安的能力。企业具有长治久安能力,即运营能力、商管能力,才有更大竞争力。

— 耿旻黎 —

在当前形式下,东原没有斟酌转型,而是考虑如何做更好的精细化生根,和跟自有资源的结合。

房企与上海有哪些不能不说的故事?

“企业发展历程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上海还有许多存量资产没有得到价值的较大显化。”

为求在未来城市发展进程中一展宏图,各家房企先后“看上”上海,且在上海不断释放其洪荒之力。作为一家地产开发商,它们是如何融入进上海这座不断变化、不断升级的城市,又是如何找到与城市共同发展契合点?

各路房企有酒有故事,回忆中带情怀,感慨中见观点。

— 张 海 —

1992年万科进入上海之时,现在的虹桥商务区还是一片农田,飞机的班次不多且噪音很大,万科在水稻田里盖了房子。印象深入的是,长宁区国际贸易大厦楼里的玻璃门、弹簧门被交钱客户冲碎了,那时候万科开始意识到市场力量很强大。

当时万科给第1个项目做了广告,广告词是“明天你将住在哪里”;广告画面是一排自行车等待绿灯放行,这是当时中国城市的典型的状态,也是对中国中产阶层萌芽的呼应。

万科在上海的25年里,有意无意间做了若干个新的拓展,如住宅、商业办公、学校、养老等。之前买万科房子是20岁年轻人,现在已经40、50岁了,他们的工作、购物、教育、养老等需求都需要万科的产品来解决。一方面是万科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缩影。

— 王晞 —

“仁恒粉”这个关键词特别感动我。仁恒1993年进入上海,之所以有“仁恒粉”这种现象存在,是由于仁恒一直将寻求品质放在第1位。特别是在寻求规模化的时代,仁恒仍然坚持做一件事情,把客户服务到较好。

仁恒做的第1个项目是滨江苑。前一段时间带一个合资火伴去看,他说30年前的房子,现在看上去还这么精彩、实用。这说明建筑是一个永恒的艺术。上海在不断发展、更新、提升,仁恒的品质也跟着上海不断提升。仁恒还会继续演绎与上海的故事,但永久会是一个精品的演绎。

— 田强 —

融创2012年进入上海,虽然来得比较晚,但还是赶上好的成长时期。上海是融创的一个福地,融创在上海有一个口号“与中国较好的城市共成长”。

上海很多精品住宅我们都参与了建设,有从头开始的,也有半路接手的;如玫瑰园、滨江壹号院,还有今年将推出的上海桃花源。

— 肖春和 —

正荣到上海的确有故事。正荣与上海的关系,是在某一个契机下开始的。

一次,于上海举行的一个会议结束后,主席领着包括我在内的若干同事在外滩18号,一个景观比较好的地方,喝了几杯酒。在黄浦江两岸景观映衬下,促使很多人产生了正荣来上海的遐想。回去后,正荣就开始对上海进行城市研究。2013年初正荣在上海宝山拿下第1块地,2016年又将总部牵到上海,现在融入了上海。站在上海这座城市,感觉可以放眼世界。

— 赵男男 —

2006年凭着一个乡下人的生猛,孤身一人来到上海,拿下外环一幅单价过万的土地。该项目第1个广告立意上为海浪漫复兴,背景是一位穿着旗袍的姑娘,打了一把油纸伞。在上海业界引发很大关注。

上海还有许多存量资产没有得到价值的较大显化。资产本身没有发挥较大的价值,是整个社会的不足。所谓真正地去库存,是为资产赋予*适合的内容,让它产生较好的价值。

— 耿旻黎 —

东原地产是地道的重庆房企,我本人是地道的上海人。东原就如一个上海的老司机开了一辆外牌车在上海溜达。

在上海耕耘了两年多时间里面,东原地产在逐步推动华东战略布局。4月9日,东原地产会将总部搬到上海。未来十年,东原将以上海为基础,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 张 海泉 —

1999年在上海成立中城同盟*公司,2013年*20亿购买中城国际大厦。在上海很多区域与很多运营管理公司发生交集。中城发源、根植、酝酿在上海,事业生活与上海息息相关,也希望为上海的发展尽一份力。

本文为吉屋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宝宝不爱吃饭咋办
想要软肝应该吃什么
中度动脉硬化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