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武大郎之哀小说

时间:2020/05/13 11:22:17 编辑:

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都说武大郎的悲剧是因为长得丑,潘金莲看不上他,这是皮相之见。皮相之见并不可怕,但由皮相之见迁延,生出许多邪见恶见,就可怕了。

这个世界的很多恶意,起初只是因为一念糊涂,不晓事,最终酿成大恶。所以佛教说,犯杀戒的有多种,有人因贪心犯,有人因嗔心犯,这些都还不是最重的;最重的,是因为痴心犯杀戒。如果是贪图财物而杀人,或者仇恨而杀人,只要给你更多的财物,消解了仇恨,就没有再杀生的理由。但痴心不一样,我想试试刀利不利,想练练胆子,杀个人看看,就有莫大的罪过了。

武大郎的悲剧,源于他至死不清楚自己的糊涂。他见不到自己的过失,总以为一切源于命运的不幸。既然见不及此,就更谈不上悔改。所以,武大的命运,实难转变。菩萨要度化众生,潘金莲是好度的,西门庆也不难度,但武大就特别难了。

武大不认识宋江。武大是武松的哥哥,宋江也是武松的哥哥。宋江这面镜子,能鉴照出一个截然不同的武大。武大生得丑,生得矮,生得黑;宋江也生得丑,生得矮,生得黑。宋江住在郓城,没有人不给他面子。郓城最好的女子嫁给宋江,也不会觉得跌了份儿,没有人背后嚼舌根说丑话。但换成清河的武大,就不一样。这种区别不在家境,不在身份,而在一人有力,一人无能。武大的破落,根本不是因为“三寸丁谷树皮”。

武大的悲哀,在于他总是倚赖别人,从来不能自立。

武松回到阳谷县,在街上撞见武大,武大开口说:

[“武都头,你今日发迹了,如何不看觑我则个!”]

想想,亲兄弟,一年多没见了,突然在街上撞见,正常人应该怎么说话?

“二哥,你什么时候回来了,如何也不来家里看看!”

武大称呼兄弟为“武都头”,正如父亲称呼儿子为“王县长”。弟弟看兄长,这是孝悌之义,跟发迹不发迹没有关系。但武大要说,“武都头,你今日发迹了”。

要注意,武大这句话是当街说的,当着众人的面。

我小时候,见过很多乡下人逗小孩:“娃,将来当大官了,还认不认得姨呀?”

或者笑着说:“现在给你糖吃你怪喜欢,等明儿长大当官了就不认得俺喽!”

这就是小农意识。武大就有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弟弟走到哪儿也该看兄长,武大却说,“你今日发迹了”。一个区区小都头是多大的迹呢?而武大之识见如此。

这话不好听。武大一张嘴,就说难听话。好在武二习惯了,不以为意,要换成旁人,就不招待见了。武大说话难听,武松对他说话也不客气,和潘金莲撕破脸之后,武大问武松,武松说:

[“哥哥不要问,说起来装你的幌子。”]

兄弟相处,虽然情分重,但言语刻薄,极不中听。

这不是小事。亲人之间,言语上如不能互敬互爱,有过失处又不能检点自省,会有超乎意料的糟糕后果。武大在清河住不下去,搬到阳谷县紫石街,表面上看,是因为娶了个花枝招展的老婆,有浮浪子弟前来调戏。内里上讲,是因为武大不会搁人缘。不会搁人缘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说话难听。

一个人如果没什么本事,别人也就很少有事相求。你没能力帮上别人的忙,也就轮不到你拒绝别人。既然没本事成别人的事,通常也没本事坏别人的事。那么,影响别人对你印象好恶的,只有一条,就是说话。

武松和武大都是说话难听的人。这当然与自小的家教环境有关。《水浒》中未见记载武家父母,想必兄弟二人自小失怙,受欺侮 恐不可免。被欺辱的人有两种反击方式,一种是拳头硬,你敢欺辱我我就打你,把你打怕。武松就是这一种。还有一种,打不过人家,怎么办?骂。嘴上不骂,可以心里骂。

越是穷,越是家教坏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人越容易有这样的心理。他把自小遭受的欺压和 ,转变成一种仇恨,这种仇恨也许是隐微的,是怨憎心暗暗埋下种子。哪怕是平时待人和气,也不能表示一个人内心没有纷繁的怨憎种子。很多时候,表面上的和气不是因为内心的善,而是因为造恶能力的不足,怕吃亏。不是不想跟人计较,而是不敢跟人计较,一计较起来,更没自己好果子吃。但是,内心的情绪其实是掩藏不住的,发自内心的宽容和善意与怕吃亏而伪饰出来的截然不同。情郁于中,必然发之于外。发之于外,就是说话难听。说话难听背后揭示的本相,是办事无能。

孔子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和说话难听相对的,并不是嘴巴甜,而是说话得体。嘴巴甜很有可能是另一种过失。因为有求于人,想利用别人,所以嘴巴甜。把“巧言”和“令色”放到一块,就是这个缘故。令色是好看的脸色,当着别人的面,嘴巴很甜,脸色很好看,一扭身,脸就拉下来了,恶毒的话就讲出口了。在佛家看,“恶语”和“绮语”同样是过失,都造下口业。

一个人很难掩饰内心所想。武大初见武松回来,对他说,我又怨你,又想你。这话就颇不得体,像是情人之间的话,挪作兄弟用了。但这种不得体是绮语,会让武松高兴,它流露出武大对武松的倚赖,是对武松价值的证明与肯定。武松是极重虚荣心的人,自然会接着问下去:“哥哥如何是怨我,想我?”

这种话,原不必问。武松之所以要问,是想听武大亲口说出来,再滋润一下自己的骄傲。但武大不会讲话,讲出了实话,反而难听:

[武大道:“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处。”]

“常教我受苦”,这是抱怨;“谁敢来放个屁”,这是倨傲和憎恶。一个无能的人,对外物怀有无端的怨憎,又不知收敛,言语中每每发之于外,对兄弟尚且如此,就不难想像对他人了。

好听的话,该怎么说呢?

“你我一母同胞,你不务正业,成日和人吃酒打斗,不能成家立业,教我犯愁,这个便是我怨你处。你吃了官司,一年不归,不知下落如何,教我挂念你在外头吃苦,这个便是我想你处。”

——本来好听的话,令人欢喜的话,被武大硬生生说难听了。武大对郓哥怎么说话?“含鸟猢狲,倒骂得我好!”鸟,是男性生殖器。武大既贫穷无势,讲话又如此难听,在清河县混不下去就太正常了。

说的难听,不仅仅是说的问题,而是心地问题。武大在发心上,处处不是为武松,处处是为自己。怨武松,不是怨武松不成器,是怨武松吃了官司,给自己添麻烦。想武松,不是惦念武松的饥寒,是想没人给自己做主。

这样的发心,将武大的无能体露无疑。武大与人相处,只图从人家身上得到些好处,全然不信自己有能力给予他人。他对自己的无能笃信不疑,坚信自己是个窝囊废,只能靠别人救济。

像武松搬进武大家,就是武大可以帮助武松的地方。本来这事可以由武大提出来,但武大不提,是潘金莲提的。潘金莲提出来了,武大才附和,关键是,附和的理由如下:

[“大嫂说的是。二哥,你便搬来,也教我争口气。”]

“教我争口气”这种话,金莲何时说过?知县眼里,搬来住是“孝悌的勾当”。金莲眼里,搬来住是亲兄弟合当如此,在家干净方便,比外头舒服。而武大眼里,武松搬来住,是自己长面子。

武大极看重面子。正因为里子已是一团败絮,才对面子看得分外重,金莲说武松调戏他,武大说,“休要高做声,吃邻舍家笑话!”武松也拿“装幌子”堵他,可见武大的无能,已经到了极致。

潘金莲之所以看不上武大,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而不是他丑。

潘金莲调侃说武松在东街上养着一个唱的,武松说绝无此事,不信可以问武大,金莲便说:

[“他晓得甚么!晓得这等事时,不卖炊饼了。”]

金莲这话极有见地。卖炊饼不是因为穷,不是因为别的谋生之计都不会,而是因为不晓事,因为脑子糊涂,对世间百态看得不清晰。脑子不行,只能卖炊饼。脑子不行不是说智商低,智商低还有救,全然看不见自己的过失,自暴自弃,就没救了。

孔子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为什么下愚不移?难道笨人就没法教育好了吗?宋儒解释说,下愚之所以不移,不是不能移,而是不肯移。一个人如果笃定地坚信自己无能,坚信自己是窝囊废,那就没办法了。谁也救不了他。就像有人笃定地以为自己找不到对象只是因为丑。将一切挫败归因于自己毫无能力改易的地方,就是下愚。武大郎就是如此。

这种无能带给别人绝望。让最亲近的人对自己仅有的信心也丧失掉。所以金莲说武大,“晓得这等事时,不卖炊饼了”,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绝望。正因为对自己没有一丝信心,没有一点愿力,只好一生一世卖炊饼,生生世世卖炊饼。

武大的无能临死都没有任何改移,在被毒死的那天晚上,武大央求潘金莲救他,说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潘金莲坚定了杀他的决心:

[武大道:“你救得我活无事了,一笔都勾,并不记怀。武二家来,亦不提起。快去赎药来救我则个!”]

这是命令和威胁。因为无能,更要威胁。因为威胁,愈发显出无能。须知,恳求人的言语,未必不包涵着威胁;而威胁人的言语,未必不包涵着恳求。当你讲出威胁,反倒触动听者洞穿威胁,看到背后的无能和恳求。而你讲出恳求,未必不能令听者警觉到背后的威胁。

换我是武大,会如何说?

“大嫂,你我夫妻一场,我怕是活不了多久了,白白耽误了你的好年纪。我是没福分的人,原娶不上你。阴差阳错娶了你,又没有福分消受。我若死了,又怕武二不知情,迁怒到你头上,不如早早给你写封休书,你自找个好人家去。”

王婆之所以要毒死武大,只是想要一封休书,武大如果能洞穿这一点,就不致赔了性命。之所以赔了性命,表面上看,是说话难听,细究其理,则是不能割舍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超出了自己驾驭能力的东西。

以武大的条件,本来娶不上潘金莲。潘金莲得罪了大户,大户把她配给武大,等于天上掉馅饼,让武大捡了个便宜。

很多人爱捡便宜。但便宜有后亏。它滋长人的侥幸心理,让人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当作属于自己。比如,“我的运气”,这种说法就透露出错误的见解。实际上,我是我,运气是运气。我和运气是两码事,我从来不曾拥有运气,只是在某个时候,偶然撞上了运气。说“我的运气”,就容易把运气看作是“我的钱”,“我的房子”一样,以为恒为己有。——“穷怎么了,运气好,照样讨个好老婆!”

赌博滋长邪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让人——至少在暂时的状态下——忘乎所以,以为真存在“点儿”这回事:今天坐在东边就能赢,坐在西边就点儿背。迷信和不迷信,也不是恒久的。一个不迷信的人,在特殊的环境氛围下,也会相信毫无道理的东西。譬如在牌桌上,一个人的牌越来越顺乎时候,就倾向相信今天真的运气好。每一次赢钱都巩固了他这个认知。于是,一个本身无法站得住脚的判断,变得越来越坚固。所以,谈一个人迷信或者不迷信,都是虚的,要结合具体的时机和氛围看。

但牌桌上的运气也不是不存在。真正的运气是牌技,甚至是打牌的心态。它是恒久伴随你的东西。如果你把这看作运气,就是好的。曾国藩说,“不信书,信运气”,实际上曾国藩丝毫没有少读书,也没有少克己。他只是不居功,把克己带来的巨大报偿说成“运气”。这是为了提醒自己莫懈怠,莫自满,明明有很大本事,却要警策自己:不要得意,你什么本事都没有,你只是运气好。但愚痴的人反过来:别看我没有本事,但我有运气!

所谓“逆袭”,并不存在。武大娶了潘金莲,表面上看,是逆袭。其实是为未来的祸胎埋下种子。人们在一般的事情上,对逆袭还不太相信;但在找对象上,往往很愿意相信有“逆袭”。这是一种变相的迷信。所谓迷信,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种豆得豆,相信守株待兔。不相信因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贪欲,因为贪欲,不肯放弃对不劳而获的幻想。总以为,不劳而获虽然不是常态,但总会偶然地发生;虽然不至于发生到每个人头上,但不排除发生到自己头上。

想到“不排除”三个字,就已经陷入了邪见,昧了因果。于是思量:我虽然没考上好学校,没找到好工作,没什么本事,但如果找到一个好老婆,嫁给一个好老公,房子、车子,什么都有了,一步就可以到位。十之八九的人,想过要嫁娶一个让周围所有人都对自己刮目相看的人。想在对象带出来的时候,所有人惊叹:“真看不出来,他居然有本事找到这样的对象!”

在惊叹声中,枯萎已久的虚荣心得到滋润,从前被人看不起的地方似乎一下子被推翻,自身的价值重新得到证明。——愚痴的人,陷于这种想象,对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极度饥渴,从而荒怠了本当从事的劳作。在佛教看,这种人流转于畜生道和饿鬼道,非到贪婪心铲除,不得解脱。

共 14457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句的意思是,知识能力达到了,但是不能用仁义来守护它,即便现在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老家有种俗语:多大的胃吃多大的馒头。凡事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里争取,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很耐读,武大本可以不承担这种愤怒,一纸休书,就可以让绿帽子飞走。但是,武大不愿给,于是只能硬生生地,把本该由潘金莲承担的报应,尽数转移到自己身上。——本来是潘金莲造下的自业,由于武大定要把自己和潘金莲绑在一起,就变成了共业。就像潘金莲扛着摩托,本来累不着武大,但武大硬要扛起潘金莲,就被压趴了。文章有很多知识点,结合名著把武大剖析得淋漓透彻,其实当今社会这样的人也很多,自己的无能视而不见,转而对世界无端怨憎。质朴的语言,通俗的论证,借古鉴今,可见作者知识渊博。不错的文章,受教了,力荐共赏。感谢赐稿百味,期待佳作再现,祝创作愉快。【 月儿弯弯笑】

1楼文友: 21:56:44 很喜欢这样的文章,如一面镜子直射内心,让人思考,让人反思。祝福作者,百味与你而精彩!

2楼文友: 2 :14:15 若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若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善恶报应如影虽形,心决定一切,人心里想着贪嗔痴,是三恶道的因,会招感来负能量的波,如果一个人心中慈悲善良,看谁都是好人。苏东坡看佛印法师是牛粪 ,而佛印法师看苏东坡是佛。人心善了看谁都是善人,人心恶了看谁都是坏人。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心善是天堂,心恶是地狱,心慈悲是菩萨,心平等是佛。看的出作者对大乘佛法了解甚深,感谢作者正能量的文章赐稿百味,力荐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宣传正能量,期待新作。

楼文友: -01 1 :01:48 一个人的无能和愚钝要比他的丑陋可怕百倍,武大郎的遭遇令很多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把《水浒传》的这个小人物,诠释得生动鲜活。

4楼文友: 06:00:18 虽然没有 精 的标志,但是我看到了作品的亮点,看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该文虽没有红豆闪光,并不影响作者的荣誉,相信远方的文友不为红豆去恢心,我读了该作为你赞一个,这部作品是我心中的 精 。我们携手前进在江山文学大道上。问好!握手!

月经后期血块发黑
渭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茂名白癜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