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勒的语言卓然成诗美食
时间:2021/01/04 06:50:51 编辑:
“赛勒的语言卓然成诗,感官炽盛,入世深切,在他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德国作家卢茨·赛勒(Lutz Seiler)长篇小说《克鲁索》(Kruso)荣获2014年德国图书奖时,评委会授予的评价。
《克鲁索》 [德] 卢茨·赛勒 顾牧 上海人民出版社
“赛勒的语言卓然成诗,感官炽盛,入世深切,在他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德国作家卢茨·赛勒(Lutz Seiler)长篇小说《克鲁索》(Kruso)荣获2014年德国图书奖时,评委会授予的评价。德国图书奖由德国书业协会于2005年设立,每年评选出一部当年出版的优秀德语小说,如今已是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之一。而在这之前,《克鲁索》已拿下乌韦·约翰逊文学奖和卡施尼茨文学奖,可以说是当年风头最劲的德语长篇小说之一。本书作者卢茨·赛勒以诗人身份出道,诗集《四十公里之夜》获得了着名的不莱梅文学奖,《克鲁索》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他俨然已成为德国炙手可热的文坛新星。本次文景出品的简体中文版,由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顾牧担任译者,同事他还翻译过文景“彼得·汉德克系列”其中几部作品。
“一部宏大而精巧的小说,在构思与气度上媲美托马斯?曼的《魔山》。”
《克鲁索》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989年两德合并前夕。东德的大学生艾德在生活中遭受重创,独自来到北部边境的希登塞岛上寻求新生。“一分是陆地,九分是天”,希登塞岛是度假胜地,也是“边境内的最后一个自由之乡”。岛上聚集了许多社会边缘人,其中有一些人来此地打短工以排解心中苦闷,而另一些人则将小岛当作他们穿越波罗的海、逃往对岸“自由世界”的码头。艾德加入了岛上的克劳斯纳饭店,成为一名旺季洗碗短工,并遇到了岛上的精神领袖克鲁索。“他是一种奇特的混合物,包含着几达禁欲的严格和克己,近乎狂热的果决,对奇幻和禁忌的偏好,还有他那种神圣的严肃,静静振动着的气场,或者说——克鲁索能量。”
克鲁索有自己的一套自由哲学,为经小岛逃亡的东德人提供简单的食宿,并创造出一套分配仪式。艾德跟随着克鲁索,不断拷问自己的内心,二人之间也逐渐产生了深厚的友谊。然而,随着时局变化,柏林墙倒塌,希登塞岛上的人们需要为自己的何去何从做出新的选择……《明镜》周刊如此评价:“一部宏大而精巧的小说,在构思与气度上媲美托马斯·曼的《魔山》。”
德国新生代作家卢茨·赛勒,以诗人身份出道,首部长篇获得国家奖
这部小说取材于作者卢茨·赛勒的真实经历。赛勒196 年出生于东德的格拉市,曾是泥瓦匠和木工,参加过东德国家人民军。1989年夏季在希登塞岛做洗碗工,次年完成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业。他曾在一次专访中谈到,主角克鲁索这个人物虚构的成分更多,而写大学生艾德这个人物时,“我还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很多素材。”赛勒的创作历时三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不断做笔记,写作,修改。最终,作品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视角完美结合,呈现出流畅、自然、大气磅礴的效果,成为一部层次丰富的哲理小说,同时也揭开了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谱出了一首献给东德逃亡者的挽歌。赛勒希望读者能栖息在这种语调之中,能够沉浸其中,并且被这语调牵引着,就像是坐火车旅行一般在其中穿行,一气呵成读完这部小说。
在创作小说之前,赛勒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位诗人,他被认为是当今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至今已出版多部诗集,其中《四十公里之夜》获不来梅文学奖。他从2004年开始尝试小说创作,着有短篇小说集《土西铁路》和《时间的天平》,分别获英格博格?巴赫曼奖和冯塔纳奖。《克鲁索》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但无论构思或语言都已相当精彩,使他一举跻身顶尖德语作家之列。德国图书奖评委会评价道:“赛勒的语言卓然成诗,感官炽盛,入世深切,在他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译者顾牧多年来从事德语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已出版译着十余部。在翻译《克鲁索》时,她应邀亲赴德国参加了欧洲翻译中心的研讨会,与作者卢茨·赛勒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十几位译者一同探讨了本书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译文质量,使之最终呈现出忠实、流畅之貌。
据悉,中译本还收录了作者手绘的故事中重要场所克劳斯纳饭店的座位图,经过重新设计,以明信片的形式随书附上。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段被人遗忘的东德历史为背景,诗意地书写了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年轻人自我觉醒的历程。同时亦实亦虚地展现了当时边境内的自由之乡——希登塞岛及其精神领袖克鲁索,谱写出一首献给东德逃亡者的挽歌。
1989年夏的东德,24岁的大学生艾德因女友意外去世而备受打击,他选择暂时逃离原来的生活,独自来到了希登塞岛上。一分是陆地,九分是天:希登塞岛是度假胜地,也是边境内的自由之乡,它属于那些得享极乐的人,白日做梦和梦所以企业一直在稳步发展。 包健认为:“2008年中起舞的人,属于失败者和边缘人。
艾德加入了岛上的克劳斯纳饭店,成为一名旺季洗碗短工。他结识了一群性格和背景各异的同事,其中有克鲁索——希登塞岛的精神领袖。他是一种奇特的混合物,包含着几达禁欲的严格和克己,近乎狂热的果决,对奇幻和禁忌的偏好,还有他那种神圣的严肃,静静振动着的气场,或者说——克鲁索能量。
岛上,围绕克鲁索形成了一张由各种关系和活动组成的。在克鲁索身旁,艾德拷问着自己和他想放弃的心……然而,随着时局变化,柏林墙倒塌,岛上的人们需要为自己的何去日本民众并不太感冒。但发展到现在何从做出新的选择……
作者简介
卢茨·赛勒(Lutz Seiler, 196 — ),出生于德国东部的格拉市,曾是泥瓦匠和木工,参加过东德国家人民军。他于1989年夏季在希登塞岛的克劳斯纳饭店做洗碗工,次年完成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业,1997 年起在勃兰登堡州威廉斯霍斯特的彼得?胡赫尔之家主持文学项目。他现居威廉斯霍斯特和斯德哥尔摩两地。
在开始小说创作以前,赛勒更为人熟知的是诗人身份,至今已出版多部诗集,其中《四十公里之夜》获不来梅文学奖。他从2004年开始尝试小说创作,着有短篇小说集《土西铁路》和《时间的天平》,分别获英格博格?巴赫曼奖和冯塔纳奖。《克鲁索》是他首部长篇小说,获德国图书奖、乌韦?约翰逊文学奖、卡施尼茨文学奖。
译者简介
顾牧,1996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德语系,2007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理论。现任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并从事德语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已出版译着十余部。
专业评论
赛勒的语言卓然成诗,感官炽盛,入世深切,在他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德国图书奖评委会 授奖词
卢茨·赛勒的写作……在表面事实之上反映了德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克鲁索》中,卢茨·赛勒用一个地方——希登塞岛和一段短暂的时光——1989年6月到11月,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禁锢与希望。——乌韦?约翰逊文学奖 授奖词
媒体评论
一部宏大而精巧的小说,在构思与气度上媲美托马斯?曼的《魔山》。——《明镜》周刊
这部小说语言出众,令人联想到诺瓦利斯和特拉克尔的诗歌——其思想的深邃,厄运的绝美,经过转变、同化、冶炼与改造之后统统成为了作者叙事艺术的一部分。在其中我们还能听到尼采和彼得·胡赫尔的声音。——《法兰克福汇报》
这部小说写1989年那个历史性的夏天,它不是象牙塔,而是一座灯塔。——《南德意志报》
赛勒的这部处女作小说证明了他是一位顶尖的德国作家。——德国《时代》周刊
一部层次丰富的哲理小说,拷问着我们与当下:如何可得自由?——德国《时代》周刊
《克鲁索》让我们看到德语文学的一切可能。——德国《星期日世界报》
一部难得的作品,它将长青。——《法兰克福评论报》
一部崇高的作品,不止是年度小说而已。——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王怡婷)
中医治霉菌性阴道炎效果广州儿童癫痫病医院
沈阳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
-
中国索伯领队瓦塞尔不排除年让莱科宁重返索伯
浏览:29 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