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不能明白如此年轻的生命怎么会对世事有如此

时间:2020/07/17 11:59:56 编辑:

一、寻找天梯的海子

——由《七月的大海》看海子之死

最近读海子的诗歌,不能明白如此年轻的生命怎么会对世事有如此的彻悟。那个15岁的少年当年是以什么样的心态走进大学的,那个19岁的青年是以什么样的心态走上哲学讲坛的,那个25岁的诗人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将他的人生最后定格的。

食指精神分裂、海子自杀、骆一禾突然死亡、顾城杀妻自缢,我所熟悉和喜欢的诗人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到底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意蕴?

《七月的大海》可以说是海子的死亡宣言。海子在“七月的大海”中看到的只有荒凉和背叛,他迷失在自己追求的精神家园中,曾经以为幸福的家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他离开那里太久了,走的太远了。秋收的家在诗人其实是一种痛苦的回忆。对故乡的背叛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种不自觉的行为。1989年初,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我们会把幸福当成祖传的职业”,感觉幸福是那么遥远。“放下手中痛苦的诗篇”,曾经膜拜的文字在经过无数次的叙述之后没有了神秘的气息,在这些文字中,海子看到了痛苦的深渊,看到了死亡的灵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向往此时如梦幻般迷离。“老乡们谁能在大海上见到你们真是幸福!”海子希望能够有同道者,但是,大海遇故知,那是多么奢望的事。“我连自己都放弃更不会回到秋收农民的家中”茫茫大海之中,海子不知道如何放置自己。没有精神家园,也就失去自我,于是海子就只能回到荒凉。最后选择死亡。

“今天的白浪真大!老乡们他高过你们的粮仓”,年轻的海子还没有准备好就独自在外飘流。十五岁,应该还是稚气未脱的年龄,如此匆忙走上学术的殿堂难免孤傲。十九岁,应该还是懵懂少年,又如何研究哲学命题。25年的岁月,其实还来不及看清现实的荒诞,读懂历史的复杂,思考哲学的命题。

“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海子并没有做好扮演伟大诗人的角色,生活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所以他只能选择退出舞台。海子之死,还在于:

其一,“愤怒出诗人”,时代缺少诗歌应有的 ,难以成就真正的诗人。面对唐诗宋词,后代文人选择诗歌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巅峰过后,没有经历痛苦的裂变,如何成就新的辉煌。自我意识的过于关注,没有了宏大的叙述背景,一味沉静于个人忧伤的小资式的感伤情调,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海子找不到新的出路,所以他选择死亡。有人说他是用这种方式坚守灵魂的圣洁,我以为,25岁的灵魂是难以表达多少深刻的思想,完整的哲学思维。当他将自己的痛苦诉说终结之后,他的悲剧在于没有看到新的生活。

其二,诗歌是一种有意味的文字游戏,没有耐心就难以深入也难以坚持阅读。在八十年代的经济大潮中,或许海子感觉到了自己是在诗歌的荒原上独自歌唱,面对几百万如一堆废纸般的文稿,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天才诗情。用十九岁的年龄去面对深奥的哲学,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世俗的纷扰和欲望,更让他无法解说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我们不能不承认海子的早熟,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他还没有能力应对复杂的世界。于是他感觉很累。

其三,我们并不否认他出众的才华、神奇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但是,他的生活又是极端贫困而单调的,他纯粹凭借自己的才情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只是象牙塔之中的作品,他的创作方式让他远离现实生活,他对现实充满迷惑和茫然,他只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最后必然将他引向死亡。海子生前的挚友西川也说“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朱大可在《先知之门》中认为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

这只是一种非常空洞的说辞,看似很精彩的一段话,其实是一段什么也没有说的废话。我们喜欢说海子是天才,我们也确实从他的诗作中看出他的才华横溢,但是,天才往往夭折。海子只是在文学方面具有某种天赋,他没有透过荒凉和死亡来看待人生的大智慧。

一直以为1989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我总是想,海子如果再坚持两个半月,他就不会感觉那么孤独,或许他会有了新的思想和追求。或许他也不会选择那么愚蠢的方式进入天堂。他以为他找到了进入天国的阶梯。最后只是归于尘土了,单留下了那些充满伤感的文字。

二十年后的今天,如果没有死亡游戏,海子将肯定更加成熟。

二、由《回归》谈顾城印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批从文革走出来的年轻诗人,用晦涩而含蓄的笔法抒写性灵,体悟人生,形成一时风气之先。这些被称为朦胧诗人的诗作,广为流传。其中的佼佼者顾城,他的许多诗句,总是成为人们随口吟诵的经典。

这位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才华,也在他无数的耐人寻味的诗歌之中不断得到证实。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却可以将语言打造得如此完美,将语言运用得如此灵活,将语言组合得如此巧妙,实在是一件惊奇的事情。

诗歌写作的灵感来自于与生俱来的潜质。他诗歌中扑朔迷离的意象叠加,将朦胧诗演绎到极致。任何其他的现代诗人似乎难以比肩。他笔下的诗句,像是随便流淌着的泉水,汩汩而出,不需要刻意修饰与拼凑。作为诗人的顾城,应该是上帝的宠儿,在他年轻的生命中,给了他如水的才华。

诗人的性灵与思维方式总是与众不同的。孤独的顾城一直生活在自己诗歌的童话世界中,容不下半点欺骗与肤浅。所以,他宁愿不要生命也不愿被玩弄与被牵制。所以,他宁愿孤身一人自愿放逐激流岛也不愿随波逐流。他远离芸芸众生,看清了别人的生活,但是,却看不清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人的宿命,也是许多诗人的宿命。那顶在许多重要场合都会出现的高高的帽子,是顾城为自己设计的理想王国的古塔。他将自己的爱情也将自己的思想禁锢在这个古塔中,然后登上高处,以殉道者的姿态俯瞰大地:

“不要睡去,不要//亲爱的,路还很长//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不要失掉希望。”

人生中有很多诱惑,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就只能沉沦。如果失去希望,那么,就只有在半路停留。每一个诱惑都是一个陷阱。诗人以为爱情是美好的。就如同他的理想一样,他提醒别人去思考种种陷阱,却没有料想,自己早已掉入陷阱之中。于是,他的生命停留在了激流岛,爱情让他真正的迷失在茂密的森林。

“请用凉凉的雪水//把地址写在手上//或是靠在我的肩膀//度过朦胧的晨光。”

当诗人发出深情的呼唤时,他已然明了自己生活在欺骗与谎言中。但心底一片空明的诗人,依旧想要用自己虚弱的肩膀,为爱人指点迷津,即使知道这样的努力或许只是徒劳,即使知道自己的热情换得的是冰冷的回应,即使知道写在手上的地址是可以轻易擦去的。即使在晨光中看不到黎明的希望,即使晨光中的雪水会轻易蒸发,地址会随之消失。而诗人依然固执的坚守着。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我们就能到达家乡//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

因为诗人内心充满着对真爱的渴望与对真情的执著信念。所以,他并不怕晨光初露之时的迷茫,因为在他,对于即将到来的更为强烈的暴风雨,也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以为,凭着自己的童心般的纯粹,一切背叛与阴谋都将无处藏身。因为有了爱,就可以抵达自己的家园,就可以到分类的树立达圆满的绿州,就可以回到古塔去,回到原始的宁静的没有争斗的王国,回到没有谎言没有背叛没有阴谋的王国,在那里守护自己的爱情守护自己的家园。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理想太完美,生活中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王国。

“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赶走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现在,诗人已经一无所有,唯有内心坚守的那一份承诺。在那被人遗忘的古塔中,继续为心中理想的爱情守护,守护那千苍百孔的梦想,守护那被黑夜侵蚀的白昼,守护那被铜鼓遮蔽的太阳。只要有爱,即使我的天空只留下铜鼓,我也会让它如太阳般给你带来温暖与光明。这就是我们的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执著。只是,在现实面前,这样的单纯与纯粹,被肢解被玩弄被颠覆了。与他年轻的生命一起,被时光带入到无底的深渊。那座站立于远方的古塔,最终将诗人带入了不归路。

“在古塔的另一边//有许多细小的海浪//悄悄爬上沙岸//收集着颤动的音响……”

但愿诗人走过古塔,去到古塔的另一边,回到真实的世界,抛开苍白的理想与虚幻的浪漫。或者愿望诗人去到虚幻的仙境,享受没有黑夜,没有风暴,没有欺骗,没有阴谋的快乐。在那里,只有微风吹皱海浪,只有波浪轻拂沙滩,只有大海颤动的低吟。

当我看完顾城的那段关于与妻子以及与妻子的情人之间自杀约定的时候,似乎找到了阅读《回归》的途径。若顾城走过古塔,回到现实,那么今天,喜欢顾城诗歌的读者心中,就不会一直有着隐隐的疼痛。但是,诗人总是更多的生活在虚幻中。

三、生活在梦境与现实中

——卞之琳《古镇的梦》解读

宁静,空虚,寂寥的小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波澜不惊,命运亘古不变。古镇人相信天数,相信一切外在的神力可以主宰自己的未来。在悠久的历史中,这样的古镇散见于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

瞎子白天在镇上走,为镇上人算命;更夫晚上在镇上巡行,为镇上人守夜;失眠的夫妻听到了更夫梆子声想起了瞎子,想要为“吵得人睡不着觉的小子”算命。这就是诗歌所传达出的简单的意象。社会环境和苦难人生似乎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千年的古镇,踩着不变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带着沧桑,带着忧伤,带着贫穷,走向无边的苦海。这里的人们,将命运交给了自认为有着先知先觉的算命人,将自己的美丽的梦想交给了每日不断重复着简单机械敲梆子的更夫。他们早已经习惯了这样单调的生活,他们不知道生活还能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他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封闭的生存状态决定着纯粹的思维方式。

瞎子与更夫,他们的生存方式本就是一个悲剧性的存在。古镇人的命运却似乎被他们左右。白天,瞎子带领他们进入那个神秘的虚幻的梦境世界,让他们感受着先知先觉的快乐。真所谓穷人算命,富人拜佛。古镇人将自己对未来的难以把握交给这个敲算命锣的人,将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以及难以摆脱的厄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化解。古镇的善良的看不到希望的人们相信,在那双没有瞳仁的眼睛中可以预知未来。

“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瞎子“敲不破”古镇人的希望,更夫“敲沉了”古镇人的梦。愚蒙的人们在这梦中在这希望中传达着深深的惶惑、痛苦与悲哀。他们并不在乎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白天沉睡在瞎子的预言中,晚上沉睡在更夫的节奏中。这就是几千年来大多数中国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追求。

具有着深厚古典文化背景的诗人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他的诗歌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诗人的古典情怀带给了诗歌的古典情韵。反复强调的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这个小镇唯一能够抒写的就是这样一些琐碎单调的事情。诗人的高明是在单调的场面描写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愫。单调重复的生活场景的叙述昭示着人们生活的一成不变。单调重复的调子喻示着人们生活的毫无生气。瞎子的预言左右古镇人的思维与他们对未来的判断。生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百姓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他们将自己的生与死都是交给瞎子来评判的。“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是的,日子就如同小桥下的流水一样永不停歇,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也如同这流水一样不变的将寄托于瞎子。梆子声中人们进入真正的梦境。算命锣中人们开始进入另一种假想的梦境之中。从深夜到下午,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着岁月的离去。

《古镇的梦》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挖掘深刻的内涵,诗意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如果不是细细品味,如何能读懂诗心?

共 480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寻找天梯的海子》,由海子的诗歌《七月的大海》去剖析25岁的诗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将他的人生最后定格的。作者认为,诗人海子之所以选择退出舞台,是因为:其一,“愤怒出诗人”,时代缺少诗歌应有的 ,难以成就真正的诗人。25岁的灵魂是难以表达多少深刻的思想,完整的哲学思维。当他将自己的痛苦诉说终结之后,他的悲剧在于没有看到新的生活。其二,诗歌是一种有意味的文字游戏,没有耐心就难以深入也难以坚持阅读。海子他还没有能力应对复杂的世界。于是他感觉很累。其三,海子有出众的才华、神奇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但是,他的生活又是极端贫困而单调的。他的创作方式让他远离现实生活,他对现实充满迷惑和茫然,他只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最后必然将他引向死亡。作者从时代背景以及海子的个人性格诸方面去深入剖析他悲剧的原因,在辩驳朱大可《先知之门》中对海子之死的观点中让自己的分析更为真实可信。《由 回归 谈顾城印象》,则是对被称为“童话诗人”顾城性格的剖析,作者借助顾城的诗歌《回归》中的诗句边引用边分析,顾城的性情与内心世界便一一展现于读者眼前,其自杀悲剧的原因便不言自喻。《生活在梦境与现实中》解读的则是诗人卞之琳《古镇的梦》,在作者鞭辟入里的诠释中,诗歌的表面意象我的祝福伴您昼夜耕耘。、深刻内涵以及写作特色都得以十分精彩的解读。三篇雅品,由作品到作者的性格或是由作品到作品的特色的分析,作者都笔力雄健,论述精辟,对读者了解三位诗人大有裨益。精彩文章,推荐赏阅。【:风逝】【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2170 】

1楼文友:201 - 2 :05:28 给凌薇子老师拜个晚年。祝佳作不断!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楼文友:201 -0 -15 10:08:55 感谢风逝非常到位的点评。感谢风逝推荐。问候春安!

2楼文友:201 - 09: 4:5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楼文友:201 - 2 :24:26 喜欢如此行文,特献分支持。问好作者,祝福新春愉快,蛇年收获更多幸福更多!

克拉玛依治疗白癫风医院
小宝宝脾虚怎么调理
湘潭白癜风治疗费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