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探测大海
时间:2020/07/09 17:45:32 编辑:
酝酿了8年之久的中英诗人互译项目终于结集出版。由诗人杨炼、英国诗人威廉姆·赫伯特参与并发起的中英诗人交流互译自2004年首次在山东万松浦书院启动,此后在中英两地间断进行,包括诗人西川、翟永明、萧开愚、英国诗人波莉·克拉克等在内众多诗人的互译作品终于在12月由华师大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大海的第三岸》。主编杨炼昨日在华师大出席新书发布会,并与诗人宋琳展开了一场诗歌对话。
杨炼把诗歌翻译看做既非中文、亦非英文的第三种语言,因而用“大海的第三岸”来命名。“大海的意象是就 诗歌探测大海 而言,用任何语言写下的每首诗,都是一架深海探测器,用语言这根震颤的探针,穿透自身的大海,遥感探测着每个大海的海底地震。诗人互译,就是探针尖端的轻轻一碰。”
面对“诗不可译”的论调,诗人们在互译时采取了坐下来讨论、共同斟酌的方式,“犹如古典诗人彼此唱和,既见友情,更像竞争。”如此创作出来的诗,既是译文,又是独立的“另一首诗”。
在杨炼看来,中英互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简单碰撞,而是深入活生生的诗人和彼此的文化,更是由两种文化汇合成的一张思想地图。“中文拥有几千年历史,英文则跨越全球的空间,这是时空的对话。”参与这次诗歌互译的英语诗人来自英国、美国、新西兰、尼日利亚,这意味着语言的碰撞不仅发生在中英之间,也发生在同处英语环境下的不同文化之间。“英语把不同文化背景带入对话之中,而不同文化背景也改造了英文书写。全球化不是以放弃各个语言的深度为条件,而是同时享有全部文化的深度。每一种文化都在反思如何不停滞于过去,而是打开视野,出海眺望。”
杨炼和宋琳都是1950年代生人,在诗歌的黄金年代登上诗坛,他们的创作至今未停,但仍然对1980年代怀念不已。宋琳记得,当时大家信奉雪莱的“诗人是未被承认的立法者”,也坚信波德莱尔的“诗人是微服私访的王子”。在曼德拉逝世之际,宋琳凭记忆朗诵了一首自己在火车上写的尚未定稿的诗献给这位伟人,而当年夏雨诗社的其他小伙伴也各自朗诵了纪念诗歌,“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诗赛。”诗人叶开说。
(:焦娇)
灰指甲早期好得快吗泉州妇科医院哪家好随州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
-
冠军赛孔令微百米创亚洲最佳江亨南男子百米
浏览:55 2020-08-05
-
-
讲好红色故事四川力推红色旅游发展
浏览:71 2019-07-16
-
-
不一样的怀柔怀柔区游记攻略
浏览:65 2019-07-16
-
-
贵州招果洞遗址考古发现大量古人类活动遗物
浏览:27 2019-07-15
-
-
海南积极拓展更加开放的旅游发展局面国际旅
浏览:37 2019-07-11
-
-
2日起国庆火车票开卖南京到北京上海等方向
浏览:72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