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德姜挑战想象极限
时间:2020/05/13 05:12:38 编辑:
人民夏笳 1999年夏天,我第一次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读到特德 姜的短篇小说《巴比伦塔》,心里的震惊就像马尔克斯初遇卡夫卡的《变形记》: 天哪,科幻小说竟然还可以这样写!
2015年,又是一个夏天,在美国贝尔尤维的一家咖啡馆里,我第一次见到特德 姜。他对我说: 我读了你和刘宇昆在《克拉克世界》上的访谈,很有意 思。 在那篇访谈里,我讲到自己如何受到《巴比伦塔》的启发,在高中作文课上写下一篇奇奇怪怪、似科幻又非科幻的小说。作品与作品之间仿佛有着奇妙的传 承,正如《变形记》将马尔克斯领进了小说的世界,《百年孤独》又影响了中国的一代作家,《巴比伦塔》也开启了我自己的创作旅程。
特德 姜容貌清瘦,戴着圆框眼镜,说话时常常陷入沉思,仿佛正尽全力搜寻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他是美籍华裔,中文名字叫姜峯楠,出生于纽约,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 科学专业,现在从事软件技术工作。我们聊起中国科幻、聊起刘慈欣的《三体》和他获得的雨果奖,他在我带去的英文版《三体》上欣然写下: 这是一次历史性胜 利!
从1990年处女作《巴比伦塔》发表至今,特德 姜总共只发表了15个中短篇小说,却依靠这些作品获得了四次星云奖、四次雨果 奖、一次坎贝尔最佳新作家奖、四次轨迹奖,以及其他各类科幻文学界的最高奖项。科幻评论家约翰 克鲁特曾赞扬他的写作风格 紧凑明晰 ,他的故事 对读者 充满磁力 。这些作品已全部被译为中文,其中1 篇收入译林出版社今年刚刚出版的两卷本小说集里。
在这些故事中,你可以看到各种不可思 议的奇想:数学家纠结于 除以零 这一无解的问题,却从中窥破存在背后的虚无(《除以零》);语言学家学会了一门外星人的语言,而她理解时间和生命的方式 也随之改变(《你一生的故事》);一个貌不惊人的小盒子,却注定在你按下按钮之前一秒钟亮起灯,所谓自由意志似乎被证明是幻觉(《前路迢迢》);科学家发 明的 审美干扰镜 让大脑无从分辨他人颜值的高低,却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之争,这是消除相貌歧视、让人类社会更加平等,还是剥夺了欣赏美的权利(《赏心悦 目》)?
《巴比伦塔》的故事则构筑于一个前哥白尼时代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大地运转,而在天空之上,有 一道与大地平行的坚固石墙,即传说中的天堂拱顶。为了探索拱顶背后的秘密,巴比伦人凭借他们非凡的工程技术,在平原上修建起一座高塔,凿开天堂拱顶向上攀 爬,却在穿越拱顶后发现自己回到了幼发拉底平原上。原来,世界的结构竟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圆环,上帝正是以这样非凡的设计隐藏起自己的秘密。
按照美国科幻研究学者亚当 罗伯茨的观点,科幻小说这一文类诞生于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天主教到新教、从魔法到科学、从迷信到实证;或套用福柯 的说法,从 古典 到 现代 这两种不同知识型之间的转型。在此过程中,笼罩着神秘面纱的前现代知识体系不断被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所祛魅,人正是由此取代 上帝成为世界中心。然而问题也由此而来:在一个 上帝已死 的世界里,人应该如何评判自己的行为,又是否真的可以为所欲为?这是绝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无法回 避的问题,而最具思辨性的科幻作品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与哲学相通的。
可以说,巴比伦塔的修建是对理性启蒙的一个隐喻,从而也成为对整个现 代性起源之处根本悖论的隐喻。而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特德 姜如何用完全唯物的、技术的笔法,去细致入微地描述巴比伦塔这一不可思议的存在。在特德 姜的 小说中,最吸引我们的正是这样的东西 他讲述的对象往往是完全不兼容于现代科学体系、仅仅存在于神话传说或哲学思辨中的事物,却能够用惊人且严谨的技术 想象力去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阅读这样的作品,会让人想起博尔赫斯,想起斯坦尼斯拉夫 莱姆,或想起埃舍尔版画中那些同样不可能真实存 在的结构与建筑。这些作品的意义,不是去再现所谓的 科学真理 ,而是为了去已知与未知、魔法与科学、梦与现实、自我与他者、当下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之间 的边疆地带冒险;是为了在一个受制于物理法则的有限的后哥白尼世界中,探索人类自身想象力的极限。
张掖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什么食物治疗痛经
通化白癜风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