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由我主持的上海影视四季沙龙夏来到上海南京

时间:2020/07/24 01:51:16 编辑: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成果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玉渊潭之晨 古元 作

热气腾腾的生活永远是灵感的源泉

□王丽萍

2016年8月10日,由我主持的《上海影视四季沙龙·夏》来到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我与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导演康洪雷、电视剧《十送红军》的导演毛卫宁等嘉宾一起和战士们面对面谈创作、聊生活。特别有趣的是我们与战士们的互动和对话趣意盎然,喜感十足。一个来自西藏的战士这样讲述他当兵的幸福感:“我刚当兵的时候有150多斤,很胖,一年后我120斤,是部队锻炼了我的体魄。”还有一个战士说:“每次回家探亲,我一身戎装还是很长脸的。”当我们这些编剧、导演、演员实实在在地跟战士们聊天、互动、说笑时,我突然感觉眼前的绿色更加清晰、明亮和生动了,他们的呼吸与眼神,日前说话的口气与节奏,没有亲临现场,没有面对面地眼睛看着眼睛,你是不会有那种油然而生的感动与温暖的。

这只是我深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前面说到由我主持的《上海影视四季沙龙》,是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支持下举办的,至今已有 年。让我欣慰的是,一听说“四季沙龙”是公益的,编剧高满堂、王宛平,导演郑晓龙、闫建刚,制片人侯鸿亮、曹平等国内著名电视人纷纷前来,跟我们一起汇聚上海,共同分析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与现状,探讨电视剧的走向与困惑,携手为创作更好的电视剧而努力。2016年5月,我和五位编剧来到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与400多位白领一起谈论都市电视剧的困惑。当时有一个银行职员直言不讳:“如果你们不深入我们的世界,你们写的作品就不能代表我们的生活。”

这句话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让我反思我们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的结合点,也让我思考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久前,我去上海治安总队采风,一位老警察跟我说:“你的《大好时光》里警察的衣服是不对的,台词说他快退休了,可为什么警衔还是个新人的佩章?”我一愣,吓出冷汗来。记得写《双城生活》时,我们在北京搭了一个四合院的棚,观众看后跟我算了笔账,一个普通的北京家庭,怎么可能在市中心有一套带院子的四合院?电视剧是团队整体的艺术,一个细小的跟生活逻辑不通的镜头,都会影响一部剧的品相。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不了解生活的真相,你的作品就会浮躁肤浅。

我们常常会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以为,它其实就是一个编剧的基本修养,是你作为创作者的本分。这些年,每写一部剧,我花在采访、收集、走访、座谈会上的时间要比实际写作的时间多得多,也会非常痛苦与寂寞。记得写《保姆》的时候,我自己就去当钟点工;写《媳妇的美好时代》,我特别去某商场开货梯;写《我家的春秋冬夏》时,我采风去了很多养老院。我常常有一种危机感,因为我们目前创作的电视剧一般都是 0多集,按一集15000字计算,你要在长达45万字的作品里,编织一个动人的故事,打动观众也打动自己,如果没有扎实的生活积累,没有感同身受的百姓生活的共鸣,没有热气腾腾的生活质感味道,没有朴素真诚的同情心,是很难去感动观众的。在现实题材作品里,真诚地表达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坦然地诉说人民大众的悲欢离合,是需要编剧功底的,也需要一个编剧的毅力和勇气,踏踏实实一字一句地磨出冒着热气的生活的味道。

是的,热气腾腾的生活永远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与动力。多年来,我公益参加上海电视台一档服务类节目《相约星期六》,已经整整12年,每次录一期4个小时。我就在这4个小时里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跟来相亲的年轻人面对面,这十多年来,我眼看着年轻孩子价值观和婚恋观的改变,从而拥有了第一手的素材。更多的时间,我会去社区和街道。我担任了街道的艺术团名誉团长,听左邻右舍的居民讲故事。201 年,我参加了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结识了一批妇联干部,于是,我从上海的浦东到崇明岛,从嘉定到松江,定期与女同胞谈家庭婚姻与孩子,了解家长里短最基本的状态。我还在上海第十医院、律师协会、教委等机构,与医生、律师、老师交朋友,写出来的剧本遇上专业上的问题,我会第一时间请教他们。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所有的故事都源于生活,所有的细节都出自百姓。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功课,它不是夸夸其谈的口号,也不是做表面功夫的敷衍,它应该是一个有良知艺术家的。

(作者系上海电影集团编剧)

“母亲”光辉照我行

□吕先富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北京市文化局指导中国评剧院以 总书记在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重要讲话中提到的英雄母亲邓玉芬为蓝本,创作了评剧《母亲》。评剧《母亲》截至目前已演出140场,受到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他们认为该剧践行了 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总结《母亲》的创排过程,我们的感悟有三点:

一、贴近生活,引燃创作

评剧《母亲》自2014年7月开始筹备至首演历时一年。创作期间,在北京市文化局直接指挥下,剧院多次安排主创人员赴密云县石城镇实地采风,感受生活环境,丰富创作素材,寻找创作灵感。编剧锦云先生不顾78岁的高龄,走山路、访亲属、问老乡、进场馆、查县志、阅资料、忆身世。他说,通过深入生活,英雄母亲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任务性的创作变成了 式的冲动。也正是这种激动、冲动使他在一个月内就完成了剧本大纲。张曼君导演更是通过采风,敏感地捕捉到当地民间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和地域特征,创作出了以新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演绎新方式;音乐创作小组查考大量抗战史料,汲取当地民歌素材,确定主题音乐,谱出了感人至深的音乐和催人泪下的唱段;舞美设计爬上古长城,翻越云蒙山,拍摄了大量照片资料,从中选取了石头、桃树等意象,用极具象征主义艺术手段将其呈现在舞台上。主创团队通过多次实地采风,深入生活,积累了创作素材,点燃了创作 ,确定了创作方法,为本剧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走进群众,激发真情实感

虽说艺术高于生活,但更重要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了呈现真实、贴近剧情,剧院大胆启用了一批“80后”、“90后”演员,他们都是生长在大都市中的青年人,需要补的功课很多。为此,在二度创作中,文化局和剧院领导多次组织导演、编剧给演员们讲解抗战史,讲战争的残酷、鬼子的残暴、抗争的精神和胜利的艰辛,使演员们“心里有”;在解读剧本、让演员对各自承担的角色有初步体会的基础上,组织演职员带着任务走进英雄母亲生前的村庄、战斗过的深沟山头,走到百姓中间去,认真观察、细心体会父老乡亲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动作,用真心、真情去感悟、理解,使演员们“身上有”;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上提炼和加工,最终达到“台上有”。

母亲的扮演者王平深有感触地说,评剧《母亲》是中国抗战精神的体现,是千万英雄母亲的缩影,虽说对剧本爱不释手,但对能否塑造好角色很忐忑,通过深入生活,终于找到了诠释角色、塑造人物的内心支点和行为依据,使舞台表演更加自然、厚重和鲜活。

三、深入基层,接受观众评判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按照文化部关于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下基层演出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文化局和剧院以“铭记历史、爱国励志”为主题,组织评剧《母亲》到区县、进校园、下部队,开展多种途径的下基层演出活动,接受广大观众的评判。为此、还特意把下基层巡演的第一站安排在密云县,让《母亲》家乡的父老,看看我们演得像不像、真不真、好不好。许多当地观众含着热泪看完演出,交口称赞、激动不已。演出结束后,还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邓玉芬的亲属和当地的各方专家参加。主创团队在认真听取各方建议的基础上,又对剧目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加工和提高,大大增强了该剧的艺术感染力。演出后,该剧得到中宣部和文化部领导的高度肯定。

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作品说话。能否创作出优秀作品,关键在于能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今后的工因为《使命召唤》新作的发售。作中,北京市文化局和市属院团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紧抓住创作优秀戏曲作品这一中心环节,抓好艺术生产创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和动员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努力创作一批彰显民族精神、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作者系北京市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让影视艺术创作深深植根于生活沃土

□吴 熔

2014年12月,中宣部等五部门下发《关于在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中宣发[2014]41号)文件,我们迅速贯彻落实,专门制定了《关于在文艺界广泛开展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学、采、送、种”四大系列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浙宣[2014] 105号),要求省直各文化单位及各地市精心组织策划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同志要求进一步提质扩面,构建覆盖广泛的工作络,在推进制度化、常态化上用足功夫,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活动开展以来,我省文艺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高原”之上勇攀“高峰”,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尤其是影视创作成效突出,产量高质量好,社会影响大。电影年产量超过40部,电视剧年产量在 000集左右,动画片稳定在10000分钟左右;质量明显提升,飞天奖、金鹰奖、华表奖评选连创佳绩;类型多元多样,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竞相发展。在中宣部两批重点影视资助项目评选中,我省有10个项目入选,入选总数为全国第一。浙产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烈日灼心》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连续获得诸多奖项;浙产电视剧《人民检察官》《解密》入选中宣部、国家出版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影视剧展播名录”。总的看来,我省影视精品创作呈现持续繁荣和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紧扣时代脉搏,抓好题材规划。围绕“中国梦”主题,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重要创作节点,加强题材规划,策划一批、储备一批、推出一批。推出1+x创作系列,即革命历史题材1+x创作系列,浙商现实题材1+x创作系列,传统文化名人1+x创作系列。我们围绕辛亥革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迎接党的十九大等重要创作节点,策划推出一批影视创作选题和电影作品,有历史文化名人系列《精忠岳飞》《战神戚继光》《鉴湖女侠》,有革命历史题材系列《解密》《麻雀》《我是红军》《东极大营救》,有浙商现实题材系列《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还有表现快递哥的电影《小强快跑》和表现络新浙商的电影《络风云》等。

二、推进采风创作,提升作品质量。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影视创作只有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好作品。一是扎实推进采风创作。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持续开展“与时代同行”浙江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采风创作活动,组织包括影视编剧在内的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建立完善一批艺术采风基地和实践平台,让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创作留得下、蹲得住、挖深井、有收获。二是努力提升剧作质量。整合优质资源,精心组织专家学者和社会专业机构,深入开掘题材内涵,采取作品加工会、集体改稿会、剧本论证会、重点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对影视创作重大选题、重点项目、重点作品的研讨论证,努力让影视作品有内涵、有品质。比如,在推进新农村题材电视剧《青恋》剧本创作中,我们召开多次研讨会,参会人员既有影视界的专家学者,又有农业农村问题专家,还邀请乡镇村干部和农村创业者、普通劳动者,全方位征求意见,多层次把脉问诊,主要目的就是让影视作品接地气、有生活。

三、注重人才培养,激发创作活力。一是创新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文艺浙军培育工程,深入实施青年影视人才“新光计划”,每年拿出100万元,重点培养编剧、导演等主创人才。与华策影视集团合作成立华策育才基金,推动国际型高端专业影视人才培养。实施络作家体验营活动,推动络作家参与剧本孵化计划。二是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推进实施电影编剧高峰论坛、影视编剧塘栖雅集、西溪影人会、浙江青年电影节、中国国际动漫节等一系列影视创作交流展示活动,吸引国内外影视编剧等主创人才齐聚浙江,走读浙江,了解浙江,热爱浙江,书写浙江。比如,《温州一家人》等温商系列就是编剧高满堂在塘栖雅集上签约的创作项目。高满堂之后六下温州,蹲点采风三个多月,访谈100多名温州商人,深深被这块热土吸引,在《温州一家人》之后又一口气创作了《温州两家人》。

(作者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

枣庄白癜风医院
娄底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
灰指甲脚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