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滞销引发的思考力量

时间:2021/09/04 12:22:50 编辑:

甜美的笑容超级治愈。朴敏英在剧中有很多戴帽子的造型 生姜滞销引发的思考

祖祖辈辈都种姜,而且货俏价高,但今年却因囤积滞销而心烦意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武镇腾龙村保合组的姜农正遭遇这样的困境。   日前赶赴腾龙村保合组调查时,姜农告知,目前镇里正在帮助他们联系销路,已销了30余吨,尚有50吨“销路”不明。   生姜滞销缘何而起?   仅有口头协议   “今年3月份,镇里说与一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我们就扩大了种植面积。”一姜农告诉,保合组是全县闻名的生姜产地,每到收获季节,县内各地包括毗邻县的商贩都会拥上门来收购生姜。   可今年到了9月生姜收获时,镇上所说的企业因其调料加工厂没如期投产而迟迟未现身,姜农有些慌了。了解到,保合组常年生姜种植面积为10多亩、产量20多吨,今年的种植面积猛增至50余亩、产量超过80吨;往年销售半径小且大体供求平衡,今年产量激增却购买力不足,供大于求的局面迅速显现。   那家企业为何迟迟未现身?进一步调查得知,原来,政企之间仅仅只有不具法律效力的口头协议。马武镇一负责人说,原本政府根据姜农意愿草拟了《生姜保护价收购》合同,虽经多次谈判,但企业认为姜农对保护价的预期过高,最终未能在合同上签字。当这纸合同草稿的“一厢情愿”成为事实时,保合村的姜农们已高高兴兴地在田里广种生姜了。   我市一法律工作者就此认为,生姜买卖双方是企业和农民,政府与其签订合同则属“主体资格不合适”。他认为,企业可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或与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签订,但农户需在合同上分别签字。互不信任,政府两难   在调查中发现,即便企业与政府或姜农签下合同,生姜收购也不会顺利。原因在于,企业与农户之间出现了互不信任的情况,政府处两难境地。“农户不相信企业,企业也不相信农户,他们都愿意面对政府。”马武镇一负责人说。   去年,几家青蒿素企业与马武镇一些农户签订了青蒿收购合同,哪想当年青蒿行情突变,企业拒收青蒿,蒿农只得将辛辛苦苦种下的青蒿付之一炬———他们所面临的现实是,因其分散经营而势单力薄,虽然忿忿然手握一纸合同,却对企业奈何不得。   与此同时,企业对农户也颇有“微辞”。马武镇也是全县的辣椒基地,几年前就有企业通过“订单”形式扶持农户大面积种植辣椒,但往往辣椒上市初期货紧价扬时,屡有椒农违约将辣椒以每公斤仅高于合同价一两角钱的价格卖给了小商贩,企业面对大量以个体存在的椒农照样无计可施。   在农村采访中发现,目前各区县订单农业发展迅猛,但即便合同上都有关于双方违约的表述,可任何一方违约,谁也奈何不了谁的情况已成为普遍现象。   “农企相互缺乏信任感,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制约”,我市一农村经济学者这样认为。要在农村建立诚信体制,绝非一朝之功。而在这件事中,双方都愿意面对的政府却被推至尴尬境地:合同如实履行,皆大欢喜,一旦遭遇“不测”,则两面受夹,甚至遭遇信任危机。   农企合作需良性机制   “在目前小农生产方式仍然大量存在的情况下,要避免农企之间互不信任的现象,起码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位农村经济学者认为,其一,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无论是企业面对合作社,还是合作社面对企业,在技术推广、产品收购等方面,成本、风险比企业与多数的“个体农户”打交道小得多,因为制度健全的合作社对其成员的约束力大得多。更重要的是,一旦企业违约,代表若干“个体农户”的合作社作为一个整合起来的利益群体,与企业的博弈地位大大提高,令企业不可小视。其二,企业进村租赁土地,让农民成为企业的工人。如此,企业不仅管理成本小,对各项风险的可控能力大大增强。“地方政府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如果农企之间能够在一种良好的产业化模式上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地方政府就不再尴尬。”这位学者说,农企之间可据其意愿建立合作关系,政府只能在其中起宣传、引导和监督作用。   “我们原准备今年将保合组作示范片,一旦成功,明年引进企业承包村民土地并聘请农民专门种姜,但不想出现这样的局面。”马武镇一负责人说,目前该镇已派出专人赴各地联系企业,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保合组生姜滞销的问题。

乌鲁木齐阳痿治疗哪家好
生发密发用什么
丹东哪里治白癜风最好